工作中的叶少军。深圳特区报记者 耿超逸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田语壮
“通过严厉打击犯罪,让百姓安全感满满、踏踏实实生活,这就是警察的初心使命。”落地有声的解读,来自于一位“意外”进入公安队伍的警察。为了让破案更加高效,他逼着自己从“一指禅”变身编程高手,再亲手写就让无数犯罪分子胆寒的破案“神器”。
让办案需求变成兴趣,让兴趣转化为高科技产品,最终通过它在办案中无往不利,这就是经常带队冲杀在一线与犯罪作斗争的侦案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公安部二级英雄模范——深圳公安局刑事侦查局六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叶少军的追随初心之路。
机缘巧合
“是警察这个行业选择了我”
如同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很多人一样,叶少军在少年时也曾怀揣着报国梦,期冀自己能够怀抱钢枪为人民站岗放哨。然而青葱岁月时的他却没长出健壮的身材,只好放下制服梦,把主攻方向放到学习上。在高中毕业那年他报考了一所知名的财经院校,且成绩稳保录取,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因为一次陪考、一句不经意的回答,让他成为人民公安队伍中的一员。
1991年夏天,原本叶少军是陪堂哥去参加深圳警察学校招生面试的,堂哥因为身高差了两三厘米被刷了下来,任凭怎样求情都没成功。可负责招录的考官却相中了他,问了他高考成绩后便鼓动他转报深圳警校。他以为是开玩笑,随口答应一句“好啊”,结果一个多月之后接到深圳警校第二次面试通知。警察无戏言,从此他正式踏上寻梦之旅。
念头萌生
“怎么可以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
1993年从深圳警校毕业的叶少军被分配到深圳市公安局防暴支队,两年后调入刑警支队,从1998年起从事反绑架案件侦破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圳曾出现过绑架案件高发的势头,人少案多,让整个警队十分被动,身处一线的叶少军更能感受到这份焦灼。
“这样下去总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且不能有效把控人质的安全。”叶少军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设计一个软件,对案件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提前掌握犯罪嫌疑人动向?这个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历案件的增多,在他脑海里越来越强烈。1999年,他遇到了契机。
他认识了一个做软件的朋友,便鼓动对方跟他一起研究通过软件分析案件线索的办法。尽管软件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合作的朋友后来也撤出了这个业余项目,此事却成为他在数据侦案方向上的起点:这个朋友成了他的编程启蒙老师;2000年,他开启了独自探索向数据要嫌疑人的大门。
叶少军利用业余时间,从单手“一指禅”敲键盘、另一只手翻词典开始尝试编程,历经3个月的时间,最终编写出深圳CID史上第一个自创的用于案件侦查的数据分析软件。他给它起名叫做“反绑精英”。
实践检验
“能用它抓到绑匪才是硬道理”
软件是编出来了,能不能用于实战、实战中又管不管用?叶少军一直在等待这个检验的机会。
2000年,深圳发生一起绑架香港人案件。由于受害人亲友没有及时报案,警方接警开始侦查时距离案发已经有10多天时间了。大量一手信息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作用,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很多变数。
叶少军首次启用自己编写的“反绑精英”,导入数据后只用了1天多时间就锁定了一家宾馆的涉案房间。为防止误抓,他带领两名同事前往这个宾馆摸查,在把风的人身上搜出收赎金用的银行卡。随后,后续人马冲进洗手间解下被绑在淋浴水管上的人质,人质搂着民警嚎啕哭了十多分钟。最后,参与绑架的7名绑匪一个不漏地被警方抓获。
2003年在破获发生在盐田的“2000万元绑架案”中,“反绑精英”再次立下奇功。
“反绑精英”在其后的侦案实践中屡试不爽,远远突破了“反绑”的概念,成为“深圳CID”的“独门秘籍”。据不完全统计,从“反绑精英”上线到2006年,通过这个软件侦破的各类案件数量达上千宗。
不断前行
“技术创新要打提前量”
2004年5月,叶少军在“深圳CID”参与组建全国首个资讯调查中队,并将这个软件逐步优化升级为“"深圳CID"可视化情报分析系统”。不久,这个“神器”因办案无往不利,成为多地的重要办案工具。
此外,叶少军牵头建设的另一个软件——“"深圳CID"一体化合成作战平台”也已成为深圳刑侦民警智能化办案不可离手的电子工具。
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的好转,深圳的严重案件大幅下降,警方将更多的警力投入到贴近百姓身边的“小案”上。现任“深圳CID”六大队(负责侦办侵财类案件)党支部书记、大队长的叶少军除了带领警队侦办案件,还将精力投入到“民生小案合成作战平台”建设当中。
据他介绍,民生小案直接关乎百姓日常生活,而恰恰这些小案件单靠人力侦查严重占用警力、侦查效能不高。应用好数据分析技术则可以大大提高破案效能,为百姓做好更多实事。
不忘初心
“有目标,因此更有动力”
同其他常年工作在刑侦战线上的老民警一样,叶少军说自己办案“有瘾”。他说,这个“瘾”是他1999年在刑警反绑架大队工作时形成的。最初他只是觉得警察这个职业更能感受到人情冷暖、参透世事无常。直到2004年的一天,一起绑架案中受害人、 一名12岁小女孩的生命差点陨落在他面前,“瘾”瞬间升华成了责任、使命。
那一幕他一直记得,当民警冲进关押人质的房间,两名绑匪正在用绳子勒小女孩的脖子试图灭口,小女孩因缺氧,脸已经变成紫色。当他听医生说如果这名小人质再晚1分钟被解救就可能无法挽回她的生命时,他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作为警察,就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让百姓安全感满满、踏踏实实地生活。”
“有目标,因此更有动力。”对于研究侦案的“瘾”,他这样解读。
新闻推荐
聚福花园片区党支部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小区事务官和管理处工作人员开展居民信息登记。莲塘街道位于风景秀美的梧桐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