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邓海容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语文老师,龙岗区骨干教师,蔡朝霞名师工作室成员,爱好书法、写作。
□ 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 邓海容
写作文有没有“法”?在读文章时,似乎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法”,不管是语言的,还是谋篇布局的。于是,很多老师都抱着希望去寻找“作文的抓手”,然而就如同在沙漠里淘金一样艰难。作为老师,笔者愿意给学生提供“抓手”,铺好爬行的“格子”。笔者也试着去读一些专家著作,并听过很多公开课,理论确实丰富,也很有感染力。但笔者还是感到很迷茫,无法学会这些技巧。如果去分析笔者自己的一些作品,似乎会发现很多技巧,但在写的时候,笔者从没有想过任何技巧。在教授写作的这条路上,老师们非常辛苦,有时候甚至有些茫然,但这并不意味着笔者没有自己的坚守。
1
学生想说话了,写作就上路了
笔者认为,与写作的动力相比,写作的方法永远都是雕虫小技。笔者曾认真对比过,每次考试,同层次学生写作分数在整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无论老师怎么讲授写作的技巧,要想出现质的突破,并没有那么容易。学生在写作上花太多时间,有时反而吃力不讨好。因此,教师渐渐达成教学共识,即中学阶段的作文书写要漂亮,内容基本扣题,有亮点即可,实际就是让学生得到最基本的分数。
笔者刚走上讲台时,给学生布置作文,他们会哀叹一声。学生互评作文时,有的学生只写50字,笔者没有批评他,而是客观的指出:“很不容易,那么不喜欢写作文,还能写出50字来,可能没有找对最舒服的叙述方式……”然后,笔者尝试和这个学生聊天,聊开了,再去写,会好一点。笔者甚至做过实验,聊天时让学生讲的同时,用录音笔悄悄地录下来,等学生讲完后,让其自己把录音转为文字,去掉多余的字句,就成了一篇文章。因此,写作教学要先保护学生写作的动力,然后再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点,使其找到叙述的感觉。这类工作不能在特别严肃的场合进行,因为只要严肃起来,只要上纲上线,灵感可能就会消失殆尽。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时特别喜欢在课前让学生进行3分钟的自由演讲,这一微小的动作,看似简单,实质上是在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达欲”。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特别是面对观众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关键。这不仅仅是练习胆量的问题,学生想说话并能把话说出来,也会激发写作的动力。
表达欲的保护和培养,不仅可以通过演讲或吟诵来实现,还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笔者曾辅导过一个学生,让他每天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抄写300字的精彩段落。时间久了,他就有想表达的欲望了,写作的词汇、语句也变得灵动起来。
目前,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给学生布置各种写作练习,笃信能够通过教授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结果是题海战术越深入,学生的表达欲越低,写作越苍白。其实,作为一线教师,要平衡教学方向,既要看到眼前的成绩,又要看到学生的未来。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的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轻松的叙述氛围,要把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出来。学生想说话了,找到叙述的感觉了,写作就上路了。
2
注重积累,未必要“一课一得”
我们总说课堂要有实效,要“一课一得”,急于去验证和量化课堂效果。然而,作文课能对学生有所启发就很不错了,如果现场就学会了很多东西,并能够用到写作中,那笔者不得不说,讲课的老师非常厉害。笔者在学生时期,从小学到高中上了那么多节语文课,能真正对笔者的写作产生作用的就是高三时一位老师的一节课,而且老师就是在班级里朗读了一篇笔者当时写的作文,然后笔者的“脑洞”就打开了。那是不是前面所有的老师讲的都是无用的呢?当然不是,前面老师的付出,也都是量的累积。没有量的积累,脑洞不会那么容易打开。毕竟写作不是陈述性知识,动不动就“神话”一个写作抓手,高唱“一课一得”,并不现实。
可见,一节作文课,或一节语文课,只要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触动,哪怕没有掌握实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笔者认为都是有效的。老师上课,学生从头到尾都听得津津有味,对老师讲的很感兴趣,那就是收获。只有学生认为老师讲得有意思,才会给老师“面子”,好好写一篇作文。笔者很难想象一节“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但学生心里毫无感觉”的课堂。因此,在这点上,笔者坚定地认为,老师可以说错话,但一定不能让学生对自己讲的内容感到厌烦。
写作启发需要时间,开悟时,可能就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十几年前,我在教一个学生时,和她聊了很多内容,她把这些内容转化成了文字并最终刊载于《中国教育报》。当时,所有同事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因为她的语文成绩在班上是倒数,作文也是乱糟糟一团,但就是那次聊出了感觉。笔者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在语言感觉一定是有开关的,在如此喧哗的世界,如此浮躁的世界,又如此严肃的课堂,这个开关很难打开。因此,笔者很不喜欢讲公开课,被一群人围着,还要遵守那么多规矩,在那种严肃的氛围下,笔者自己的语言开关就是关闭的。
笔者的坚守是“让作文指导好玩一点,轻松一点”。有时候,看很多专家讲课,他们刻意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引得满堂大笑。然而,那些笑声与掌声,其实都是被设计的结果。笔者更喜欢真实的语言场景,不装饰、不做作,敞开心扉,娓娓道来。
3
“蒸馏水”喝多了,反而会出问题
笔者认为,每个人讲话都需要一个特定的语言场,无论这个语言场是压抑的、严肃的,或是枯燥的,都会屏蔽语言的真实存在。
笔者在讲《化虚为实,立象尽意》一课时,引用了描写割罗汉大爷耳朵的那段话,学生读的时候,眼睛里是充满好奇的,还带有一丝恐惧。正如当年笔者读这段话时,觉得画面感很强,终生难忘。然而,专家在评课时,认为这段话使其读了很不舒服,认为选材不够好,脱离文本。笔者则认为,就算是脱离文本去读这段话,首先得接受这种语言的真实存在,其中饱含作家浓烈的情感。
前段时间,笔者在班级里力推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小说《兄弟》,有家长质疑其中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读,专门打电话与笔者探讨。然而在现实中,像李光头这样的人就是真实存在的,这本来就是语言的真实。 笔者认为,屏蔽语言的真实存在,可能会消除掉说话和写作的欲望。就像没有杂质的“蒸馏水”,喝多了反而会出问题。
新闻推荐
率先发布“1+3”文化产业新政,扶持力度持续加码 龙岗文化产业迈步走进“春天里”
龙岗率先出台数字创意产业扶持政策。图为在第十五届文博会龙岗力嘉分会场,两名青年现场体验传统印刷技术。南方日报记者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