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讯(记者 伊宵鸿)在一个特殊微信群里,一条条感谢信息接连弹出,响声不断,群内35名劳动者收到了被拖欠的劳动报酬共计261万余元,他们纷纷感谢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公正为民”。
原来,被执行人某服务集团公司是一家以旅游为核心业务的现代化服务企业,受疫情影响,资金周转不畅,陆续拖欠了35名离职员工的工资、解除合同补偿金等费用,共计261万余元。
35名申请执行人向福田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法官谢文超和法官助理祁芬查询发现该公司因涉及多起案件,账户均已被法院冻结。在持续的跟进查询中,谢文超发现被执行人某银行账户内有大额进账,因涉两件合同纠纷案被冻结。当前,两件合同纠纷案均已审结,谢文超立即与冻结案件的申请执行人积极沟通,经过努力,两案申请执行人均同意从执行案款中划转一部分优先清偿劳动者的报酬。
随后,谢文超和祁芬借助移动微法院的人脸识别功能,核验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后,当场发放执行款。该方法既满足财务部门的付款审批需求,又为当事人切实减负,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司法便民理念。
据介绍,今年以来,福田法院加大推进“涉民生”“涉民企”案件办理力度,一方面不断提升执行完毕率,力争让劳动者拿回自己挣的血汗钱;另一方面对还在经营的企业单位,采取“活封”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帮助企业“活”起来。今年1月至10月,福田法院涉民生执行案件,收案2552件、结案2258件,执行到位标的额达4515.90万元,发放司法救助金47.7万元。
新闻推荐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向行人售卖自己包的粽子。“穆三班”的学生和家长在书城读书时拍照打卡。□本报记者邹晨璐“水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