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华强北街道首创“帐篷交易”复工复产。受访者供图
岁末将至,尽管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经济复苏成果显著,然而,回望抗疫初期,基层管理部门的不少创新实践、积极行动为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按下了“快进键”,做法值得回味称赞。其中,“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作为全国最大的元器件供应市场,率先突破思路,创新解决方法,利用“帐篷交易”“一场一策”等系列针对性举措,在全市最早形成安全复工复市的商业氛围。与此同时,确保抗疫产品零件稳定供给、支持辖区企业开发抗疫科技产品并投入一线,更是在全国疫情防控中贡献了独有的“华强北力量”。
今年三月中旬,华强北在全市率先实现辖区复产复工4个100%:553家“四上”企业复工率100%、44家总部企业复工率100%、持牌金融机构复工率100%、辖区43家各类卖场复工率100%,9家低成本产业空间开放。
●撰文:蔡敏玲徐峰
首创“帐篷交易”
惠及1.5万余商户
“原来一年只能卖一两百个的测温枪,近两个月卖出4万多个,单价也从原先的100多元不断上浮,最高甚至超过500元。”疫情期间,在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经营防疫必需品的饶美浓生意“十分繁忙”,其店内的测温枪成为“抢手货”。他在大年初一便申请了入场取货,比大部分商户早了整整一个月。然而,在华强北,并非每个商户经营的商品都切中疫情需要,大部分商户直到正月结束后的2月23日才可以分批申请入场取货。
作为“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影响力覆盖珠三角乃至全国、东南亚地区,疫情防控期间,能否复工复产关系到珠三角乃至全国各种防疫产品供应。对此,华强北街道创新复工复产方法,推出“帐篷交易”“一场一策”“专家问诊”等针对性举措,帮助企业渡过“战疫”难关。
为解决电子市场供应链需求问题,市委指导服务组和华强北街道工作人员在一天内完成搭建180余个户外交易帐篷的任务,建立起物流收发货区、非接触物品销售区、防疫消毒区、生活供需品领取区等区域,将“一米柜台”搬上主街,实现非接触式户外交易,有效减少狭窄空间人员过度聚集的问题。在市场正式复工前,累计帮助1.5万余户商户在帐篷下完成交易出货。
在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中,从事电子元器件的李先生坦言,延迟复工给自己带来了不小压力,好在市场内多方协调,从户外帐篷中交易开始,想办法让商户开门营业,“交易量虽不多,但不断上浮的数字也让大家比较安心。”
除创新推出户外帐篷交易外,华强北根据《福田区专业市场复工复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要求,结合辖区市场特点,指导市场管理方增加通风系统、编制相应的工作方案、应急预案等,形成“一场一策”。华强北街道还特邀公共卫生专家到华强电子世界、赛格电子市场进行现场勘察,对市场通风系统、市场消毒、内部规范管理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发布抗疫倡议书
为企业商户减压送暖
为最大程度为企业、商户减压,华强北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市派驻街道指导服务组组长牵头重点走访17家央企、省属国企、市外国企,发布“抗疫”倡议书,发动辖区业主为商家减免租金。其中,华强集团率先响应,对旗下乐淘里6000平方米商业商户“送暖”,免除半个月租金和管理费近150万元;赛格集团主动减免商户租金2个月,仅华强北片区就涉及物业面积约15万平方米,减免金额近7500万元;随后,华强、都会、新亚洲、龙胜等4家电子市场纷纷响应,越来越多的商场、央企也加入减租阵营……据不完全统计,到3月中旬,辖区业主共为商家减免租金2.2亿元。
华强北街道还通过微信群、上门入户等方式宣传宣讲“市惠企16条”“福企11条”“福企新10条”等优惠政策,让企业全部掌握、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应惠尽惠,提升辖区企业获得感。同时,向辖区各楼宇、产业园区发放7000份企业复产复工宣传海报、企业复产复工防疫工作标准化手册等资料各3000份,引导辖区企业及时有序开展复产复工工作。
支持企业研发智能防疫产品
实现抗疫与经济双效益
位于华强北的智方舟国际智能硬件创新中心是国家发改委“双创示范基地”重点扶持“双创支撑平台”项目,共入驻了50家创新创业团队。作为华强上步片区低成本产业空间政策首批支持项目,智方舟国际智能硬件创新中心项目聚焦集成电路与传感器两大领域,擅长技术交流和产业跨国界合作。
面对疫情的影响,市、区、街道等政府部门想方设法为创客空间提供系列支持。在政府部门和创客空间的共同努力和组织下,入驻企业利用其自身技术积累,有针对性地研发生产了一批高科技防疫产品。
优艾智合基于激光导航机器人自主移动技术,开发推出“ARIS-K2消杀毒机器人”,并将其捐赠给武汉某三甲医院;遥看科技基于本地语音和射频控制技术,开发出“高灵敏度语音控制电梯模组”,实现电梯无接触控制;特蓝图科技基于低速无人驾驶和机器视觉技术,疫情期间开发了地面消毒、清洁一体的机器人,具有全程无人高效安全可靠的性能;深圳市城市漫步科技有限公司疫情期间推出测体温门禁考勤一体机等产品,助力基层一线抗疫。
在帮助全国抗疫的同时,华强北的创业企业也凭借其技术实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其消杀毒机器人后,上半年营收2100万元,是2019年全年营收的1.62倍。深圳市城市漫步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则已获得1亿元的风险投资。”华强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晓中在一次采访中透露。
后疫情时代
推动“夜间经济”让消费火起来
“让城区亮起来、让市民动起来、让消费火起来!”随着复工复产步入正轨,各大商户和专业市场悉数开业。然而,延期开业依旧使得各大商户和专业市场经营压力陡增。为破解这一难题,华强北抓住契机推出夜间经济发展政策,专门制定了《华强北夜间经济和夜间活动激活方案》,积极推动商圈特色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强势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释放出华强北市场夜间巨大消费潜力。
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对标国际、包容多元”为原则,华强北积极挖掘辖区夜生活特色,在夜间特定时段,允许有条件的酒吧、咖啡厅、轻食餐饮开展外摆试点,并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备案程序。试点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中航城天虹等49家商户参与。
有了经营主体,如何吸引消费者?华强北巧妙根据90、00后等夜间消费主力的消费特点,引导企业利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营销夜间经济,开展直播活动。“五一”假期,华强北以6个商业点49家商户作为试点,稳步推进一系列打造高品质“夜间经济”的组合拳,如以中航城天虹为中心,依托周边酒店沿街铺面,统一规划设计,引入前田咖啡、寻料理、清吧、东南亚茶餐厅、文化创意类等消费业态,形成集娱乐、健身、阅读、消费、购物于一体的夜间综合消费集聚区。据了解,今年4月,中航城天虹的营业额仅恢复至去年同期五成,而推广“夜间经济”后,营业额回升至去年同期七成。随着人流量的逐渐回暖,越来越多的商家,主动延长营业时间,加入夜间经济的阵营。
如今,夜幕下的华强北,灯火通明,人流仍旧熙熙攘攘。从最初“帐篷交易”率先复工复产、研发抗疫产品取得“双效益”到见证夜间经济繁荣,可以说,疫情的考验,让我们看到了华强北现代化治理的创新和智慧。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许依妍)昨日,福田区文化馆总分馆理事会成立。理事会将依托福田区文化馆总分馆体制,审议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