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横岗街道和悦村,整治后的村居环境焕然一新,独具特色的文化墙洋溢着文明新风。刘越亚摄
大福新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园山街道保安社区大福新村内,道路平坦通畅,城中村楼栋墙体干净整洁,车辆规范停放。
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乘坐地铁3号线贯穿龙岗,向窗外看去,不难发现,地铁沿线两边城中村分布密集。
龙岗是深圳的城中村大区,辖区内的城中村呈现体量大、分布广、基础弱、人口多等特征。数据显示,龙岗共有城中村499个,城中村建成楼房约10万栋,龙岗区城中村内常住人口达284.3万人。
可以说,对于龙岗而言,城中村综合治理,不仅是城市升级迭代、提升城区品质的发展任务,更是关系龙岗区广大居民生活的民生课题。
2018年起,龙岗区根据《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框架,全面开展对辖区城中村的整治。历经3年,2020年,龙岗区全面完成499个城中村综合治理。
城中村变“城中景”,“握手楼”变打卡地,农宅变人才公寓……龙岗不断探索城中村治理的方法论,一批老旧城中村脱胎换骨,夯实了底子,刷新了颜值,丰富了内涵。越来越多的龙岗城中村变身成为街区的会客厅和居民的精神家园,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采写:刘越亚曹文权梁格生陈明珠张泽君
厚底子
夯实基础,补齐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短板
坂田街道新围仔村,地处坂雪岗科技城重点区域,毗邻华为等知名企业园区,是华为等企业员工生活、工作辐射主要区域,被称为“深圳IT第一村”。
和传统城中村一样,这里建筑密度高,缺乏公共活动场地和邻里交流空间;基础设施落后,存在消防设施缺损、电气线路老化等公共安全隐患。
在经历基础设施提升、景观环境改造、专业物业管理公司进驻后,经过综合整治后的新围仔焕然一新,从平凡无奇的农民房变身为时尚的人才公寓,成为众多初来深圳打工者的理想落脚点。
地处同一街道,五和社区和磡村的社区居民迎来了首个立体停车场,这也是坂田街道建成启用的首个城中村小区立体停车场,可为居民提供76个停车位。
在立体停车场启动仪式现场,一名参与体验立体停车场的居民说,“对我们城中村小区来说,这是一项惠民工程,以往停车一位难求的问题能够得到很大缓解。”
新围仔村、和磡村是龙岗区城中村改造带来实惠的缩影。近年来,针对龙岗区城中村面积广、硬件设施欠账多、市容品质不高等实际情况,龙岗持续在城中村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上下功夫。
龙岗区2018年开展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以来,在城中村共建设微型消防站551个,安装视频门禁34581套,新建充电车位23015个,新建雨水和生活污水地下管2996公里,建设燃气地下管道111公里,建设“三线”地下管193.9公里,全面杜绝“五无食品”,餐厨垃圾收运合同签订率达100%……
截至目前,全区499个城中村已全部完成改造,为龙岗全面发力城市更新建设、强化城区功能、加快迈向品质城区奠定了基础。
升颜值
“环境长”到岗,集中整治城中村难题
“你现在看到的街心公园,以前是村民养鸡养鸭的地方,过去脏乱差的角落,现在已经变成绿化带了。”在圆山街道保安社区大福新村居住了25年有余,居民小组组长陈国华对村里的变化感触颇深。
昔日污水横流、坑洼不平的路面已变成标识清晰、规范整齐的停车通道;粗糙的老围墙穿上了“新外衣”,连成了总长度逾百米的客家文化彩绘墙;密密麻麻的电线“蜘蛛网”都“下地上墙”,村内空间通透、巷道清朗……在一次次城中村改造中,陈国华眼看着大福新村出落成了周边最漂亮的村落。
在龙岗区,如同大福新村般的变化,正在每一名城中村居民身边发生。这得益于龙岗区在全区集中开展的城中村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这让城中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
解决城中村环境脏乱差的难题,是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直接途径。为此,龙岗完善环卫工作机制,313名处级干部挂点城中村任“环境长”,落实区、街、社三级联动常态化行走制度。
路面、背街小巷是否存在卫生死角,有无未清理的垃圾、泥土、沙石,电线、电缆等线路是否规整……这些都是“环境长”行走检查的重要内容。“环境长”深入挂点城中村实地行走,收集卫生、市容乱象的第一手资料,组织社区、居民小组相关人员共同问诊,破解城中村市容环境问题反复回潮的难题。
2020年,深圳垃圾分类正式进入“强制分类”时代,龙岗区制定印发了《龙岗区城中村垃圾分类工作实操指引(试行)》,按照“一村一策”的工作方法,全面推进城中村垃圾分类工作。
目前,大福新村等多个龙岗城中村已建有符合标准的垃圾转运站,贴有文明标语的不锈钢垃圾分类回收桶随处可见,以此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行动自觉,推动解决城中村环境卫生顽疾。
提气质
文化注入,内外兼修推动城中村“双面提升”
阳光灿烂的午后,在横岗街道六约社区麻地新村里,居民正沿着林阴绿道散步遛娃。这条长达数百米的健身步道,沿途立着100个百家姓氏和百家家规家训宣传牌,成为家长带孩子学习国学文化知识的好去处。
“麻地新村居民的主要组成结构为外来务工人员,各地的外来文化在麻地新村不断融合,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横岗街道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由此,横岗街道在该村重点打造百家百姓百风俗这一特色,通过汇聚多样的外来文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地方风俗文化、本土创作文化等,为居民们打造优秀的文化交流学习阵地。
在麻地新村,这样的文化景点和场所还有很多。这里是群租房聚居地,也是居民文化生活的家园。年过六旬的郝奶奶现在最爱带着孙子到文明美德学堂坐坐;90后设计师小何在工作之余还会参加社区组织的读书分享会和插花培训;退休员工老蒋参加了居民自发组建民间文艺队伍,经常登上社区舞台表演文艺节目。
麻地新村展现出的新气象,是龙岗以文明创建为契机,将文化福利延伸至居民家门口的鲜活例证。龙岗通过大力开展公共文化建设,为城中村不断注入文化活力,为居民们打造内涵更丰富的新家园。
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建房造楼、穿衣戴帽,既要擦亮“面子”,更要做实“里子”。将文化生活和民生项目结合起来,让城中村在居民的心中彻底从村变为家,才是巩固城中村综合整治成果的治理之道。
挖特色
因地制宜,一村一特色打造独特城市记忆
甘坑水库碧波荡漾、环湖道路曲径通幽,社区巷道整洁干净、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CC文化创意园内文创企业云集……行走在上木古社区,很难想象,30多年前,这里还是平湖位置最偏僻、经济最薄弱、发展最落后的村庄。
近年来,上木古上演了脱胎换骨的蝶变,从昔日的落后山村变为一个集体经济壮大、环境整洁优美的明星社区,从“三来一补”的工业厂房,转型升级为文化创意园、电商小镇……
上木古的蝶变是龙岗区文明城中村建设的缩影。近年来,龙岗重视文明城中村创建工作,通过结合辖区内城中村基础条件、资源优势、人文特色等实际差异,围绕六个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安全治理、特色品牌打造富有特色的文明城中村。
在此背景下,在龙岗区职能部门、龙岗区各街道社区的多方合力下,多个城中村旧貌换新颜,“一村一特色”如今已初见雏形。
其中,布吉街道龙岭新村利用辖区的教育资源和公共图书馆,突出“书香龙岭”文化主题;吉华街道甘坑新村探索传承非遗麒麟文化、弘扬客家德善文化;坪地街道罗屋村突出“和睦”主题,积极打造睦邻文化。
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需求人人相似,而幸福社区的建设各有不同。
城市建设同质化日趋明显,如何让改造后的城中村避免出现百村一貌、千村一面的状态,并能实现长远发展?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整治,让城中村改造更具有可行性、更见实效。
在龙岗设计制定的个性化实施方案之下,一个个别样精彩的城中村跃然而出,塑造了龙岗城中村综合治理的特色之路。
面向未来,龙岗提出,以“幸福龙岗、品质城区”为目标,坚持“一村一策”,分类、分区、分期推进城中村环境品质提升。具体而言,龙岗将引进优秀设计团队对城中村进行精细化设计改造,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知名文化商业品牌提升城中村内涵,把城中村打造成环境宜居、富有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和居住消费优选地。
■样本
横岗街道和悦村:
深挖村居内涵
“微改造”延续文化记忆
行走在横岗街道六约社区和悦村的巷子里,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来自熙攘往来的居民、琳琅满目的老字号店铺以及饱经岁月洗礼的客家老屋。
位于横岗街道东南面的和悦村,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村落。“和悦”二字取自和合、悦利两个地名。在这座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村落中,散落着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和悦村的传统居民为客家居民。和合世居内有一座玉公祠,始建于清末民初。2012年,和合世居被龙岗区评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针对和悦村的传统客家文化特色,横岗街道立足村居特点,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点“玉公祠”的保护和传承,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修缮。
“客家人素来有爱乡、崇敬先祖的文化。客家老屋和祠堂翻新修缮后,身边的邻里街坊都很高兴,有了寻根思源、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有了维系客家人情感认同的重要纽带。”和悦村居民张先生说。
斑驳的灰瓦诉说着悠久的楼龄。蔚蓝的天空下,来往的路人站在和悦村古建筑门前拍照留念。
横岗街道城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和悦村内存在较多清朝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原本的外墙已显得破旧。为此,横岗街道深入挖掘村内清朝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对部分旧建筑的白色外墙进行立面刷新。
如今,一排新绘就的文化墙呈现在居民面前。新文化墙的内容包罗万象,客家特色文化、国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一上墙展示,内容丰富接地气,贴近群众生活。“墙体文化”不仅美化了社区,也开辟了宣传新阵地,铸就了颇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和悦村内,一口有着百年历史的古井被完整保留。井旁的浮雕墙刻画了旧时村民在井旁打水的生活图景,让居民们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本土特色文化。在和悦村内,这样延续城中村历史文脉、盘活村居文化资源的“微改造”案例还有很多。
传统文化和记忆让城中村在历史长河中找到坐标,也增添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城中村“看得见月亮、忆得起乡愁、留得住记忆”。
改造后的和悦村,村居面貌和出行环境焕然一新。狭小坑洼的路面已变身平坦规整的村道,昔日卫生死角被改建成停车场,独具特色的文化墙洋溢着文明新风,文物古迹、现代园庭景观各具特色,历史文化和现代活力在这里相互交融……
这个客家古村,历经百年沧桑,见证潮起潮落,在城中村综合治理中,从里到外又得到一次升华。
园山街道大福新村:
以文学基地为载体
打造“福文化”主题新村
楷书“福”、行书“福”、草书“福”……村门口一面写满了“福”字的百福墙,是很多人对于园山街道保安社区大福新村的第一印象。
步入大福新村内,围墙彩绘、广场地雕、景观小灯,代表幸福的“福”字元素符号,在大福新村处处可见。“福字寓意福满全村,福字一写、一挂,希望福气就来啦!”居民赵大叔笑着说道。
大福新村共有128栋房屋、549户居民,约1056人。整齐划一的楼栋,横平竖直的管线,古典的中式连廊,完善的文体设施,使大福新村显得格外清新祥和。
在老一辈的大福新村居民的记忆中,曾经的大福新村也像其他城中村一样脏乱。
据大福新村居民小组组长陈国华介绍,过去村里垃圾死角无人管理,一些住户占道摆放花盆等杂物,给原本坑坑洼洼的老路“添堵”……令大福居民们感到惊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园山街道大力整治城中村“脏乱差”问题,片区环境品质迎来大幅提升。
大部分城中村往往存在人车混行、停车紧张、公共空间品质低下等问题。
而在大福新村,呈现出的是一番不同的景象:停车道和消防通道划分清晰,按规矩停放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习惯;在居民家门口新增的120个停车位,足以满足每家每户的停车需求,彻底解决了停车难题;居民们在被绿化包围的社区公园里散步、溜娃,篮球场等着人来大显身手。
为增强城中村的文化底蕴,园山街道提出,在大福新村文明城中村设立文学创作基地,开展邀请学生参加文学讲座、创作交流、作家签名赠书等活动。
园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园山》杂志、文学创作交流基地为平台,为大福新村注入文化色彩,进一步提升城中村文化软实力,也为文学艺术界和辖区居民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大福新村,这个过去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村落,正蝶变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居住小区。城中村整治不仅带给村民告别“脏乱差”的获得感,也让居民实现了从村到城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闻推荐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乐城小学程晓琪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包括生活起居、清洁卫生、饮食、用眼卫生、体育锻炼、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