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在广州与脱险的文化界人士合影(前排左起:茅盾、夏衍、廖承志;后排左起:潘汉年、汪馥泉、郁风、叶文津、司徒慧敏)。
1942年1月,邹韬奋从香港脱险后,在白石龙为曾生题词:“保卫祖国,为民先锋。”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正门。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邹韬奋、茅盾、胡绳、丁聪、戈宝权……你也许不知道,这一个个重量级的名字,和深圳一个名叫白石龙的村庄发生了关联。
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在馆内广场墙壁上那些星光闪闪的文化名人浮雕头像面前,穿越弥漫的硝烟,你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融入那扣人心弦的历史现场。
这些文化名人一起称出了深圳的文化重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从上海、桂林、重庆等地陆续撤到香港,继续进行抗日宣传和民主活动,在港澳、东南亚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党中央从延安发来急电,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等同志迅速组织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营救困留在香港的大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
随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挺进港九,建立联络站、开辟交通线,从而成功地将他们营救到宝安白石龙等抗日根据地。为做好数百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的接待工作,抗日游击队领导人曾生在白石龙筹建了临时招待所,将人员转移隐蔽。从1942年1月13日邹韬奋、茅盾等第一批文化精英到达白石龙村,至11月22日最后一批被营救人员抵达苏北解放区,这场大营救在抗日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协作下得以胜利完成。
这次胜利大营救先后救出文化精英、民主人士、国际友人共约800人,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被营救的文化精英们各自奔赴战场,继续进行抗战救亡运动,传承着红色的火种,为日后中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文脉”。
2005年9月,“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在白石龙天主教堂遗址的基础上建成,并于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时正式开馆。2018年10月,该馆进行改造提升,2019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王晓冬通讯员陈梦颖)千家万户喜迎新年,光明区规划土地监察系统干部职工仍然坚守在一线。春节期间,为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