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点观察
“平均每天需要抢修的明漏点都在5处左右。”这是某县城乡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水管检修微信群里的记录。“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公共管网漏水惊人。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城市、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水量近百亿吨,这相当于700个西湖的蓄水量(新华社3月22日)。
水是生命之源。我国虽然江河密布,但仍属缺水国家。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占世界20%,可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世界6%,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可见,爱护水对我国来说非常重要。
据水利部介绍,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目前节水水平已达世界平均水平。报道显示,深圳市2019年本地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8.5%;昆明市的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9.93%;2020年广州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8.54%,这些都值得肯定。反观另一些城镇地区,供水管网漏损率在30%左右,以至于“漏掉700个西湖”。
水是重要的公共资源,本该用于生产生活,但大量水资源却以看得见(如水管爆裂、跑冒滴漏)或看不见(地下管网渗漏)的方式白白浪费了。这既是资源的流失,也有经济上的损失,还有相关地方公共形象的损失。
按说,管网漏水,地方政府应该及时解决,以免损失扩大。但遗憾的是,有的地方仍在使用逾40年超过10公里的管网,却不投入资金更新改造;有的地方因市政施工、管理不到位等人为因素造成公共管网漏水,暴露出管理不细心、不系统、不科学等弊病;另外,供水管网设计、建设跟不上城市扩张步伐,也造成了公共管网漏水,暴露出决策者的短视。
要减少公共管网漏水带来的浪费,既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也要充分利用技术管理手段。譬如,为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广州建立的供水精细化管理平台,取得了明显成效;又如,贵州瓮安县用大数据技术管理城市供水管网,大大降低漏损率并提高了管理效率。
此外,还应该健全相关问责制度。无论是资金投入不够造成管网老化而漏水,还是管理粗放导致的漏水,都缘于责任不够明确。如果用法律法规确保财政投入、明确市政施工责任人及管网管理责任人,就可以对失职渎职者问责,倒逼相关部门提前防漏堵漏。
我们应以这次“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为契机,对公共供水管网漏水问题认真梳理。通过精细化管理制度与技术手段,并动员群众参与监督管理,一定能够有效防止水资源“跑冒滴漏”。
◎冯海宁 媒体人
新闻推荐
今天起,第25届CBA全明星周末将在青岛国信体育馆上演。在以“传承”为主题的本届全明星周末上,除了精彩的南北对决,CBA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