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董思
碧道环绕,水润鹏城。位于宝安区的茅洲河畔,碧水蓝天,花草丰茂。不远处,深圳市皮划艇队在茅洲河上奋力划行,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终于回家了!”今年年初,深圳市体工大队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终于正式启用,深圳市船艇队也就此结束了在外“漂泊”26载训练的历史。市体工大队大队长夏哲顺告诉记者,茅洲河的良好生态,满足了水上运动项目的训练需求,也让他们的队伍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深圳市船艇队的“回家”,是对茅洲河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的认可。2016年以来,深圳针对水污染这一最大发展短板和民生痛点,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截至2019年底,深圳全面消除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10月,深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全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今天深圳很多河流的真实写照。可难以想象的是,水污染问题曾经是深圳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2015年底、2016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水环境治理工作作为未来几年最大的惠民环境工程,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全面发力打一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持久战。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攻坚,要求“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
黑臭水体的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深圳坚持“治本”办法,以超常规力度补齐历史欠账。坚持“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技术路线,逐个小区、逐栋楼宇、 逐条管网排查改造,用4年时间补齐40年的治污基础设施短板。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污水管网6460公里,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5万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80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0万吨/日,其中624万吨/日达地表水标准V类及以上,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
深圳还下足“绣花”功夫,创新管理体系。创新推行全市域排水管理进小区,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排水条例》,对全市2万多个小区排水设施进行专业化管理,解决小区内部管网管养缺失问题,打通排水管理“源头100米”;首创引进物业管理模式进河道,借鉴优秀物业公司先进经验,对河流开展精细化、生态化、智能化养护,实现对所有水体的全天候、全覆盖巡查监管;创新涉水面源污染分类治理机制,将涉水面源污染分为13类,分类制定整治标准规范,开展长效治理行动等。
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为了让美好的生态环境更好普惠民生,深圳坚持“水产城共治”理念,提出“五道合一”的碧道内涵,高水平谋划建设1000公里碧道。目前已建成120公里,打造出茅洲河、石岩湖、东部海堤杨梅坑段等生态、文化、休闲、经济、水安全相统一的碧道样板。其中,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释放出15平方公里土地,带动城市空间功能优化和经济结构重塑,初步测算仅释放土地价值一项即达到1200亿元。
接下来,深圳将按照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推动治水从“治污”向“提质”迈进,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广东作出深圳的积极贡献。
新闻推荐
母女作家联手出版《坪山女人:生于1893》 三代客家女 百年家族事
(记者刘悠扬)最近,深圳著名作家张黎明和女儿廖铮共同书写的非虚构作品《坪山女人:生于1893》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推出,通过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