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进入深圳+延伸阅读《点赞!深圳再现百辆车避让救护车暖心一幕》
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使人与人之间温情相处,总保持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让城市的方方面面变得柔软而温暖?“文明”二字,力重千钧。
3月8日16时许,塘朗山隧道南往北方向发生车辆追尾事故,据报警人叙述其中一辆车里有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需要救护车赶赴现场开展人员救助及运送工作。一路上,两边的车辆边移动边为执行任务的救护车让出中间的“生命通道”。原本需要用半小时通行的路段,救护车最终只用了十来分钟就赶到现场。
除了暖心还是暖心,面对这样的新闻,即便相隔屏幕,依然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救护车一旦上路,就意味与时间赛跑,一分一秒都关乎生命安危。而众多车主的举止,为患者开辟出“生命通道”,在城市道路上划出一道“生命彩虹”。我们不由为热心的市民点赞,为深圳骄傲。
有许多问题,不需要用具体的言语来回答,其答案就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比方说城市的交通文明怎么样?近些天,许多与深圳交通有关的话题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上后排就系安全带的,一问都是深圳人”;深圳小姐妹斑马线鞠躬致谢“车让人”刷屏朋友圈;礼让救护车成为深圳车主习惯性动作,2021年1月至2月无忧避让车辆452辆,避让率为90%……这种种对于深圳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成为这座城市交通文明最为生动的符号。
对于文明来说,越是细节的,越是高水准的;越是日常的,越是非凡的。诚如车主说的,“看到救护车就下意识想着避让”。其实,当我们遇到类似选择时,相信也会作出避让举止,它是一个不需要去思量的问题。我们对种种举止越是感到习以为常,便越映照出一座城市文明的水位。
文明的惊叹,在于整体的默契,在于它深入城市的每一处肌理,成为城市里每一个人不自觉的本能。如此默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制度的护航。比如,早在2014年,深圳交警就联合市急救中心推出无忧避让措施,对因主动避让产生的违法直接消除,不予录入,无需车主申报。文明,基于个体的自觉,而城市用制度为文明“撑腰”,从而让文明成为集体性的自觉实践。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我们愈发感觉到,文明是城市形象,也是民生福祉;是凝聚起的共识,又是充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涵养文明,践行文明,日常生活的生命力就如空气一样充盈城市,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新闻推荐
毕加索《斗牛士》领衔 香港苏富比2021年 春拍预展亮相深圳
市民欣赏展览佳作。受访者供图深圳晚报讯(记者杨慧)3月20至22日,香港苏富比2021年春季拍卖预展在南山区深圳湾1号云颂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