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雷丹
为人父母者,在孩子上学之初,都满怀期待,希望孩子得到好的学校教育。然而,即使接受了同样的学校教育,每个孩子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家庭教育也不一样。如果说,“家校共育”是“最完美的教育”,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你知道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配合吗?老师和家长各有什么样的分工呢?有哪些“雷区”是家长需要避免的?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教授做客深圳市教育局主办的“家庭教育大讲坛”,聚焦家校共育,探讨家长的边界与责任。康丽颖教授认为,大多数家长都有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共识,但是仅凭个人经验容易步入误区,导致在家校共育中出现偏差,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爱和约束间达成平衡
学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协力创设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是大多数人理解的“家校共育”。对此,康丽颖教授强调说,家庭和学校理念契合是“家校共育”最理想的状态。比如,家长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在家里要做个好孩子,在学校要做一个好学生;长大了走上社会要做一个好公民。”同样在学校里,老师也应该告诉学生:“在家一定要做一个体谅父母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走出家庭和学校后,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她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在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是在爱和呵护的浸润中长大的,家长给了孩子很多爱,却缺乏必要的约束,导致孩子韧性品质较差,在遇到挫折时容易被负面情绪包围,难以自拔。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养育,在养中育。在家庭教育中,康丽颖教授认为家长要做好三件事:顺势而养、乘势而育和纠偏而行。
顺势而养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体差异,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采取最适合他们的养育方式,把他们养好,养身、养心和养性。父母还要乘势而育,就是根据孩子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抓住发展的机会,捕捉教育最好的契机,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这两个方面是教育的积极路径。另外,当孩子发展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去纠正。
家长要守住自己的边界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爸爸对孩子的陪伴较少,妈妈们经常吐槽自己是“丧偶式育儿”,爸爸是不在家还是不在场?康丽颖教授认为,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陪伴漫不经心,经常是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比如孩子的爸爸,如果是在家而没有参与陪伴或教育孩子,那就是典型的“在家不在场”的表现。
父母需要共同反思并努力改变这种局面,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她还表示,很多家长还存在一个困扰,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界限不清。这在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监督孩子写作业,替孩子打卡上传作业,成为很多家长的“必修课”。他们认为自己承担了一些原本是老师该做的工作,但如果家长不去做,又担心给老师留下“家长不配合”的印象。
在学习方面,家长在配合老师的同时,也要有所取舍。康丽颖教授说,家庭教育主要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不可像班主任一样抓着孩子写作业、刷题,把家庭变成了学校的另一间教室,家长要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要越界。
树立老师的权威和专业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很微妙。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小朋友打架,老师打电话给家长说明情况,要是家长听出了“指责”的意味,难免觉得老师有失偏颇。
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问题吗?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是家庭的问题吗?当孩子说老师不喜欢他,家长会怎么做呢?如何处理和老师的关系,很多家长无所适从。康丽颖教授表示,当孩子认为老师的某种行为不公平,或者孩子说老师不喜欢他、总是针对他时,家长首先要冷静、理性地思考问题,和孩子分析原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和老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康丽颖教授说,家长应该信任学校、老师,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老师做好责任共担;要尊重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理解老师的要求,不要有抵触心理,不挑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理智看待、积极配合,有问题或者疑惑第一时间和学校沟通,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说到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共担,她认为,孩子的习惯培养应该是家长要做好的事,而学习的事可以交给老师,家长要正确对待学校布置给孩子、或者希望亲子共同完成的作业,如果家长带着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孩子,要相信老师的专业能力,每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
陪伴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康丽颖教授指出,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几个较为突出的误区: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家庭成就的取得;重视知识教育,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对孩子的满足,却忽视必要的约束。
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在她看来,孩子的起跑线是早期教育,但不是指向学习、指向成绩。教育应该做到扬长避短,而不是拔苗助长。微观经济学家赫克曼在早期教育研究中发现,对0-3岁的幼儿教育进行投资,每年的回报可以达到16%左右,而3岁到4岁时投资的回报率就下降到7%-10%。
早期教育应该怎么做呢?是教孩子识字背唐诗吗?康教授表示,家庭的早期教育是通过陪伴和科学养育,让孩子受到良好照顾和充分关爱,拥有健康的心灵和身体。为孩子的身心做好全方位的训练,就是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基础。可以说,早期教育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而早期教育的关键是高质量的陪伴。
新闻推荐
深圳品质中山价格,吸睛否? 探访深圳金乐集团布局中山开山之作 金乐上东城
金乐上东城样板房在如今寸土寸金的房地产市场里,越来越多的新建楼盘向“占地面积小+高容积率”的方向发展。所幸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