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祖国在采样点进行核酸采样。
近日,王保栋到一线支援核酸采样,工作后他的衣服已经湿透。
日前,姜荣龙收下社区感谢信。本版图片均由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通讯员 林奕旋
在支援核酸采样的过程中,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先后派出多支队伍。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有300人,他们的岗位从临床到机关,职称从高级到初级,年龄跨度从“60后”到“90后”,共完成了37万人次的采样。在这些人中,有一些“60后”的面孔,他们身为老医务工作者,总是冲在前面,用他们的经验和担当引领着“后浪”。
1
抗击过非典
现在又一次冲在一线
他,去过小汤山抗击过非典,在深圳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第二病区”抗击过新冠肺炎,如今又奔赴在支援核酸采样一线,他是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刘亚杰,56岁。
这次支援核酸采样,刘亚杰从动员到培训,从指挥到现场检查全程参与。烈日中暴雨里,他在各采样点之间来回巡查,这一天14时许,当他来到宝安区鹤洲村一个采样点时,发现市民已经排起长队,但是距离约定的采样时间还有20分钟,为了不让市民久等,他二话不说,穿上防护服,亲自上场采样。
去年,在深圳抗击新冠肺炎“第二病区”,刘亚杰也是带头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给患者采样,给大家做好榜样。作为一名老医务工作者,他正面跟非典、新冠对抗过,考验面前他总是冲在一线,用他的经验和担当引领着“后浪”。
2
他的手机每天电话不断
这次支援核酸检测的“大队长”是位“60后”,入职3个月就被委以重任,他是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吴文义。
6月7日零时,吴文义接到了医院的电话,要求6月7日早晨带领300人的队伍外出支援核酸采样。6月7日中午,大部队到达目标地点后,吴文义就在临时指挥部展开工作:跟街道、社区沟通,确定好采样点,协调物资,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每天,他的手机就跟热线一样电话不断,他就像一个大管家,大家有问题都第一时间找他。
队员们的工作时间大多是在8时至23时,吴文义开始得更早,结束得更晚,通常要到次日零时才能结束工作。“之后还要提前确定好第二天的采样点、分组、人员安排、物资供给,才能让工作顺利进行。”他像个陀螺,转个不停。
抗击非典时,吴文义曾把抗疫的大部队送到小汤山;抗击新冠疫情时,他来到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把大部队带到了抗疫一线。“能够为深圳人民服务,无限光荣!”
3
这是咱们的本分应该往前冲
他是这次支援核酸采样队伍中留下来收尾的“60后”,他是爷爷辈的专家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病理科主任李祖国。
在支援核酸采样时,李祖国所带的三个小组组团行动,他被大家选为“点长”。在他的带领下,采样点的工作井然有序,流程顺畅,效率很高。队员们计算过,按照每天的采样量,每三个小组每天采样量在5700~5800人次左右,但是李祖国带领的这三组可以达到8700人次。
李祖国为人低调务实,特别有爱,不仅亲自上场采样,遇到小朋友还特别有耐心。“我的名字就叫李祖国,这是咱们的本分,应该往前冲。”完成大部分采样后,大部队要撤回,需要留下一批人收尾,李祖国主动请缨,干到最后。
4
作为一名感染科老医生,义不容辞
抗击非典时,他在传染科病房照顾病人;新冠疫情来袭时,他驰援武汉、支援核酸采样,他是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姜荣龙。
肝病中心总共只有7个人,这次接到支援任务,“60后”的姜荣龙二话不说,带领两名年轻医生就出发了。“我是一名感染科医生,这个时候义不容辞。”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出发,这是一名老党员的自觉。
2003年,姜荣龙所在的南方医院感染科病房收治了100多名非典病人,他在病房照顾这些病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跟随南方医院的大部队支援湖北40天。这次,支援核酸检测,他跟其他队员一样,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亲自上场,经受着烈日和暴雨的双重考验,庆幸的是,因为平时就很爱健身,所以纵使年过半百,体力照样跟得上。“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让疫情早日过去。”姜荣龙说道。
5
咱当过兵的人,这点累不算啥
基建工程部的王保栋也出现在这次支援核酸采样队员名单中,他出生于1965年,是队伍中年纪最大的队员,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王。
对老王来说,虽然在医疗机构待了很多年,但是像这样穿上防护服直接上一线,还是第一次,56岁的他很兴奋。第一天,他们被分配到毛坯房里的采样点,现场很热,人手也相对紧张,采样扫码医护人员自己干。第二天他到了另一个采样点,社区志愿者帮忙承担了很多工作,老王可以专注于采样。总结经验后,老王提议,每去一个新的采样点,就跟社区提前沟通流程细节,效率因此提高了许多。
问及支援一线累不累,老王说,“不累,咱当过兵的人,这点累不算啥。”
6
我们是老同志,当然要做好榜样
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预检分诊有她;需要支援时,踊跃报名有她;需要收尾时,强烈要求留下的,还是她。她是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妇科医生乔慕华,60岁。
去年11月,乔慕华的丈夫做了一个肝脏移植手术,目前还在康复期,全靠乔慕华照顾。今年6月6日收到要去支援核酸采样的通知时,她给丈夫打了个电话,丈夫说:“你去吧,我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得到丈夫的支持,乔慕华转身就上了一线。
在支援核酸采样的小组里,她年纪最大,被任命为小组长,不仅要上场采样,还得做好后勤工作:提前跟社区沟通,跟医院协调,保证小组每天能够高效工作。虽然是个“60后”,但是乔慕华工作起来身先士卒,常常是最苦的活自己先上。当得知需要留下一部分人收尾时,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小组成员,大家一致要求留下来,干到最后。“我们是老同志了,当然要做好榜样!”
新闻推荐
宝安日报讯(记者罗裕昭通讯员黄敏祥罗广斌)在沙井街道防疫工作中,和一社区全员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结合辖区管理面积较大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