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颜庆雄
引子:“翟天临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日前,北京电影学院对外公布已成立调查组,正按照相关程序对演员翟天临展开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近年来,“撤稿”“抄袭”“数据造假”时有发生,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对我国学术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损害了专家学者的社会公信力和形象。本期思与辨就该问题进行讨论。
■ 主持人:赵鑫
■ 嘉 宾: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崔 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李文军(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过于旺盛的论文发表需求制造了大量学术泡沫、学术垃圾
主持人:为什么学术不端问题时有发生?
李长安:从主观上来讲,是作假者急功近利,爱慕虚荣。从客观上来说,我国几乎所有高校,对研究生学位学历的获得都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这种规定本意上是为了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希望提高研究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但却忽略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之间的区别。在这种规定下,一些研究生投机取巧,要么胡编乱造,要么干脆“拿来主义”,一抄了事。
崔盛:对于不同人群,学术不端问题发生原因各异。一类是非专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比如前面提到的演员翟天临。此类人群基于个人有限的学术训练和积累,难以完成较高质量的专业学术成果,却对学术声誉存在误解和盲目追求,加上对学术规范的要求缺乏深入准确的理解和训练,导致学术上出现抄袭、剽窃等行为。另一类则是专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此类人群更多是学术态度不端正,在尚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时,造假、剽窃学术成果,以期在短期内快速获得学术认可。由于惩罚机制不明晰,使得违反学术规范成本较低,这也促使了这部分人铤而走险。
李文军:第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长期以来,学术与人才评价中存在着“唯论文”的不良倾向,不加区分职业类别和专业层级,实行论文“一刀切”,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学位授予、项目资助、科研奖励的主要依据。过于旺盛的论文发表需求制造了大量学术泡沫、学术垃圾,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第二,对学术不端行为容忍度高。一些存在学术不端的单位,常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千方百计加以遮掩,使一些本该受到查处的学术不端问题不了了之。
学术不端行为将严重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公平感
主持人:学术不端事件为何会引发社会关注?学术不端有哪些危害?
崔盛: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但引起社会关注的更多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声誉和影响力的人群,这些人本身的明星效应是引发社会关注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某些学术不端案例中,个人或团队获取的学术利益,通过正常途径获得难度大、竞争度高,导致的不公平待遇也易引发社会共鸣。此外,当今发达的网络传播也使得此类新闻在媒体和网络推手的推动下,更容易持续发酵,迅速占据头条,引发社会讨论。
学术不端行为会对学术界的声誉、权威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引发大众对相关机构的信任危机和对社会不公的负面情绪。具体而言,面对毕业、评优、评职称等筛选竞争机制,学术不端行为将严重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公平感。其次,通过学术不端的手段获得晋升和资源使得所在机构的科研质量下降,也造成项目资源的错配和低效。最后,由于造假者较低的学术素养,可能对现有学术风向造成误导,以此为基础的研究甚至将被商业等手段恶意利用。
李文军: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翟天临学术不端,伤害的是大众对教育公平的殷殷期待。其危害有,第一,损害创新能力。学术不端者不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深入研究问题上,而是东拼西凑,抄袭剽窃,炮制学术垃圾,毫无创见。这种学术不端行为导致学术生态恶化,相当一部分人不安心治学,学风浮躁,破坏了科学研究的创新机制,打击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最终阻碍学术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第二,败坏社会风气。学术不端行为损害了学术公信力,破坏了科学工作者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科学研究的信仰,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
李长安:这显然是社会不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那些刻苦努力学习的人的不公平和不尊重。从危害上讲,学术造假除了导致社会不公外,还会破坏社会诚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国家的科研基础。此外,也会降低研究生学位学历的含金量,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认真刻苦者得不到奖励,弄虚作假者大行其道。
需要政府、学术界、高校、个人等多主体齐抓共管
主持人:学术不端行为应该由谁管?如何治?
李文军:需要政府、学术界、高校、个人等多主体齐抓共管。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快个人学术征信系统建设,实行学术诚信“黑名单”制度,实现学术单位数据的互联共享。对于有学术不端记录的人,要在项目申报、职位晋升、成果评奖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甚至“一票否决”,真正做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在全社会形成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氛围。二是要完善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的相关机制。为了突破人情因素对查处学术不端的阻碍,应当成立由国家科研、学术、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的全国学术不端举报与核查中心,负责受理学术不端行为人所在单位未能调查处理的学术不端问题。三是要完善学术与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反映各类科研活动特点和内在规律的分类和综合评价机制,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学术生态。
李长安:首先是归责任单位来管理。研究生是哪个单位培养的,就应该由哪个单位对其学术诚信行为负首要监管责任。在2009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和2016年颁发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都强调了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毫无疑问,学术造假者及其指导教师,也同样负有相应的责任,一旦造假行为被认定,造假者的学历学位将会被剥夺,其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也将会被取消。另外,社会监督也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只有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学术环境下,学术不端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遏制。
崔盛: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应该主要依靠学术个体的“自我约束”,跟其他社会道德问题一样,只有激发自我约束,同时加大违反之后的惩罚成本,才会逐步改善。当然,如果要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管理,我认为主要还应依靠学术个体所在的学术机构和社会监督。就具体如何治而言,学术机构应建立公开透明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加大惩治相关行为的力度,明确违反成本,严惩学术不端个体。其次,应加强宣传预防,通过激发专业人士的道德意识和培养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促使其自我约束。再次,应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非专业人士学术抄袭、剽窃的门槛,杜绝类似学位论文造假的事件发生。最后,为避免学术机构对内部学术不端行为的包庇,应建立第三方权威机构,加强社会监督,同时合理追究学术机构在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连带责任。
新闻推荐
2016里约奥运会女子百米决赛出发瞬间。琼斯曾是这个项目最闪耀的明星。“老虎”泰格·伍兹在众多球迷的关注下挥杆。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