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代表闫文静走进东区花苑社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赵学民 摄
东区花苑社区爱心互助会由党员干部、侨界人士等组成,凝聚各方力量筹集资金,帮助社区困难家庭及其成员。(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夏升权 通讯员 罗新荣 摄
东区花苑社区党员干部学习中央精神,探讨党建工作。(资料图片)记者 黎旭升 摄
“爱·点餐”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活动成为花苑社区一张亮丽名片。(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核心提示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明确要求和发展目标。4月2日上午,省委书记李希到中山市调研时,充分肯定了中山市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模式,并指出“希望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员作用,动员组织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今年以来,中山市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坚持抬头看齐、带头示范、埋头实干、回头评估、点头满意“五头并进”,各级组织部门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提振士气,凝聚干事创业强大力量,推动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本报记者吴森林黄启艳
逐步探索出社会治理新模式
今年春节前,赶工了60多天的电梯终于投入使用了,这让居住在东区花苑社区水仙阁的13户人家过上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春节。83岁的老党员林清垣住在6楼,他也是加装电梯的主要倡导者、联络员之一。“为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人民群众服务。像总书记说的那样,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说,是他和这栋楼的“志愿管家”一起推动了这件事。
花苑社区有很多小区建得早,没有配套物业管理。针对这个问题,社区党委深入挖掘老党员、志愿者资源,组建“志愿管家”队伍并成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其在宣传党的政策、协调邻里纠纷、收集群众需求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探索出一种社区党委牵头、“志愿管家”带头、群众自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同时引入有相关专业技能的党员力量,化解社区矛盾纠纷。
经过5年的探索,目前,花苑社区“志愿管家”已经扩展到235人,其中有152名党员,他们不仅在社区基层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带动了一批像林清垣这样的老党员投身到社区服务和建设当中。今年,花苑社区还专门推出了“志愿管家”管理办法,明确了“志愿管家”的产生办法、工作职责以及管理方式和相关待遇,通过进一步规范管理来提高“志愿管家”服务居民、服务社区的积极性。
李希书记调研中山时指出,要“发动更多居民戴上红袖章,共同把社区建设好”。社会治理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通过各种有效的载体,最大限度发动群众有序参与,把传统的“单打独斗”变为“群策群力”,才能形成守望相助、邻里相帮的社区文化。花苑社区“志愿管家”可谓是中山市探索“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成功案例,是中山市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更是中山市落实总书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明确要求的生动实践。
使社区党建成为引领社会治理方向舵
群众是社会治理工作的主体力量,群众支持是加强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根本动力,其参与的程度直接关系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市委组织部门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特别是十分重视以基层发展稳定来推进党建工作,以基层发展成效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果。花苑社区的创新之路,就是组织部门倡导社区积极打造“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模式下涌现的优秀典型。花苑社区党委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把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高度融合,实现了党建创新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互促共进,为新时代下加强社会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花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梁家荣介绍,社区引导各领域党组织打破行政壁垒,破除各自为政障碍,在社区党委的统筹协调下,共抓基层党建,共促区域发展,实现条条和块块双向用力,形成开放性的互联互动纽带,推动各领域党组织“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
据了解,花苑社区将从三个方面入手,继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首先,巩固深化红心桥党建联盟作用,打造区域化大党委的创新模式。花苑社区党委将通过制定《东区花苑社区“红心桥”党建联盟工作方案》,巩固深化红心桥党建联盟作用。方案明确花苑社区党委作为“红心桥”党建联盟的牵头组织单位,不改变各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前提下,探索建立“1+3”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每年召开不少于一次的联席组织专题会议,每半年实施一期党建公益课堂、一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以及一批党建公益项目,坚持八共原则: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人才共育、制度共创、文化共兴、发展共促。
其次,全面推广志愿管家党员服务群众模式,构建“党建+公益”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将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深化“党建+公益”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弘扬党员志愿服务文化,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各阶层并引领参与社会治理。今后要壮大志愿管家队伍,打造党建品牌项目,让党建志愿服务文化深入民心。
三是要按照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的要求建设花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心将涵盖党员学习、活动、调解、议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拟设“七区一馆”,分别是党史党建教育展示区(配套多媒体教育)、书记工作室、党员综合服务大厅、红色创投项目孵化基地、“红心”书吧、红色驿站、“红色卫士”党员志愿服务站和社区党建成果展览馆,将中心打造成为党在基层社会的党建活动平台,让传统社区党建与区域化党建充分结合,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表示,要把加强基层党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主线,实现社区中心工作、社会治理与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日益凸显社区党委在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作用,让社区党委统筹协调、整合组织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的整体效应,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作用最大化,使社区党委成为群众的领路人,使社区党建成为引领社会治理的方向舵。
新闻链接
党建工作亮点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省委部署和李希书记在中山调研时提出的要求,组织部门将统筹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履行“双重职责”,发挥牵头负责、统筹推进作用,推动学习贯彻掀起热潮、持续升温、成为常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牵头建立沟通协调和督导检查机制,全力以赴压实责任。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协调会研究解决问题,成立督导组分头前往46个村(社区)以及市经信局等6个市直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开展“飞行检查”,真督实导,传导压力。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以及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贯彻落实。
■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5月9日,省委组织部邹铭部长到中山调研,对中山基层党组织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中山为全省作出探索示范。市委组织部门严格落实党建“四化”,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建基础。认真组织自查整改市委第一、第二轮巡察发现党建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召开全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有5方面任务要求今年底前完成。抓好基层党建“四化”具体措施落地见效。推进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向省推荐了17个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案例。
■不断加强干部培养选拔管理监督
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深入推进选人用人和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举办副处级干部进修班、正科级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3期常设班次。加强培训办班管理,市委组织部对各镇区各单位办班计划和办班方案中的风险点进行提醒,上半年各镇区各单位备案班次121期,培训干部9333人次。严格落实机构改革要求,抓好干部选拔和挂职锻炼工作。研究制定机构改革期间干部调整配备原则程序,遴选6名干部赴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甘孜州开展扶贫协作和援建工作,6名科级干部到佳木斯市挂职锻炼3个月。接收潮州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云南省及昭通市等地选派的5批次38名干部开展挂职锻炼。从严从实管理监督干部。落实“凡提必核”,上半年共对6批次20名拟提拔市管干部考察对象、拟转任重要岗位或进一步使用人选开展个人有关事项抽查核实。
■人才“第一资源”理念不断深化
成功举办2018年“中山人才节”,围绕“新时代·大湾区·人才新发展”主题,创新举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高地”高峰论坛、“人才之夜”文化沙龙等13项招才引智活动;人才节吸引了36家高校和科研院所、1151家企业,6名院士、198名专家教授、333名博士等共2.2万多名海内外人才齐聚中山,引进5名“千人计划”专家,其中3人携带创业项目落户留创园翠亨新区分园,2人受聘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狠抓人才“18条”政策落实,推动相关责任单位制定实施细则。截至6月,中山市已累计培养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9人(含柔性引进人才16人)、“万人计划”人才4人、“广东特支计划”人才6人、国务院津贴专家41人、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29个。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翎、实习生孙浩然、通讯员顾丽娟报道:明知对方借钱大部分都是用于偿还赌债,仍然借给对方,后因对方借钱后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