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与企业、商会代表就“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对话。王云摄
中山不断夯实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基础,为海内外企业和优质项目筑巢引凤。王云摄
光电装备制造企业内的自动化生产线,只需一人便可操作数十台设备。
王云摄
珠江口再现时代潮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广东正紧抓这一重大机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山正按照省的部署,努力打造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好靶向招商“组合拳”,中山市不断夯实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基础,对标全球顶尖创新资源,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为海内外企业和优质项目筑巢引凤。无论是中山市近期印发的优势传统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医药产业的4个“行动计划”,还是9月陆续在广州、深圳、中山举办的3场中山投资环境推介会,均展示了中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决心和真抓实干的行动。中山这座城市,在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通过靶向招商,对接高精尖项目,为实体经济插上了腾飞的新翅膀。
五年培育三大“新千亿集群”
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山市近日印发了4个“行动计划”,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作好部署。
根据方案,中山市计划用五年时间通过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智能制造全面推进,年产值1000亿级产业集群达4个以上;此外,推动上述三大产业五年内实现3900亿元总产值。其中,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实现15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1200亿元,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
在招商引资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医药产业三大行动方案都提到要创新体制机制,重点聚焦“靶向招商”,依托九大产业平台、中瑞(欧)工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健康基地等,开展专业园区招商,对外聚焦对优质项目、高端技术的精准招商,对内则注重对存量的优化、强化。
为更好地实现靶向招商,中山迅速采取行动,9月初,中山市接连在广州、深圳召开“汇聚湾区·筑梦中山”——中山市招商推介会。9月14日,2018年中山市投资环境推介会又在中山市召开,中山市长焦兰生出席活动并就中山的投资环境、九大产业平台进行了推介,参会的还有不少来自全球各地的世界500强企业代表。
火炬开发区园、翠亨新区园、民众园、三角园、黄圃园、坦洲园、板芙园、小榄园、古镇园这九大市级产业发展平台,总规划面积达153平方公里。目前,九大产业发展平台已建立“园区管理中心+开发公司”的管理架构。通过大型区域性产业平台建设加强实体产业的龙头效应与集聚效应,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已成为中山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目前,中山市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涌现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健康医药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灯饰光源、五金锁具、红木家具、燃气具、纺织服装、游戏游艺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聚集了佳能、蒂森克虏伯、纬创资通、明阳风电、木林森、华帝集团、长青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
这三场推介会,使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与会代表们,对中山的投资环境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展示了中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决心和行动,促进中山与广州、深圳乃至海外优质创新资源的对接,勾画企业战略合作蓝图的底色,加快中山发展“新步伐”。
积极对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敢为天下先”是中山的创新基因。
9月7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50强”颁奖典礼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举行。中山市明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简称“明峰医疗”)、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康方生物”)这两家中山健康医药产业的企业入选“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50强”。就在4个月前,这两家企业的科研团队,也就是明峰医疗“新一代数字化PET/CT机研发及产业化团队”和康方生物“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创新科研团队”分别荣获2017年“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本土创新科研团队,并分别获得1000万元资金扶持。
明峰医疗等企业的发展,是中山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汇集创新要素,集聚才智资源,进一步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一个缩影。
据悉,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15家,在全国排第15位,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7家,新型研发机构5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59家。今年1—7月,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2.96万件和1.99万件。年内与中山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将超过200家,包括引进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创新团队。
中山除了企业自主创新,引进国内外创新团队外,中山还积极对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的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
“到中山发展的"巨无霸"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投资50亿元的比亚迪智能终端制造项目、80亿元的哈工大机器人项目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相继落户,形成中山招商引资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中山市商务局局长林伟强说。
创新,正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的中山,剑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放眼世界,着力引进世界级创新团队和平台。不久的将来,中山还将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粤港澳大湾区两岸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和产业创新中心。
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中山市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山正努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产业创新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产业创新中心是中山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定位之一。
9月6日10时许,在珠江开阔海域上,大型船机蓄势待发。“现场注意!正式开钻!”只听现场作业人员一声令下,超大功率KTY4000型回旋钻机施工发出轰鸣声,在预先打设好的钢护筒中往下深钻,开钻直径达3米的超大钻孔灌注桩,标志着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从中山市到深圳机场、前海等地,将由以往绕行虎门大桥上百公里变为跨江直达,车程由2小时缩减为20分钟。
水、陆交汇,深中距离正进一步缩短;东、西协同,珠三角两岸的区域经济发展正进一步提速。作为珠江口西岸桥头堡的中山市,如何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圈、创新圈、生活圈,扮演好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角色尤为关键。以深中通道建设为契机,中山市正加快推进包括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客运港口等在内的立体交通项目,为开放中山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便捷快速的交通支撑。
根据“外连内畅、多方式一体化”的建设思路,中山市结合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建设计划,计划至2024年前,将新建成高速公路6条,分别为广中江高速、深中通道、中开高速、香海高速、东部外环高速、西部外环高速,形成“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和“三环十二射”干线公路网络。
在加快与周边城市对接道路的建设方面,中山提出要打造成为国家公路主枢纽目标,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普通道路的多层次对外公路网络:向北全面加强与广州市、佛山市的交通衔接,主动融入广佛都市圈,并加强与粤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向东通过深中通道,加强与珠江东岸以及粤东地区的交通联系;向南通过广澳高速、广珠西线高速、港珠澳大桥等,加强与珠海、香港、澳门的交通联系;向西通过中开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加强与江门以及粤西地区的交通联系。
届时,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腹地的中山,将与湾区各市全面实现“一小时生活圈”;市内交通方面实现主城区到各镇区半小时通达,实现“外连内畅”的目标。
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
中山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山是商业往来十分活跃的城市。如今中山1783平方公里土地上活跃着37万个市场主体,人均GDP超过10万元,是全国金融生态最好的城市之一。中山正在按照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标准,重点打造“三大平台”,努力建设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打造高效的行政服务平台。着力建设好网上和实体两张政务服务网,加快实现线上办事“一网通办”、线下办事“一站全办”。目前,中山市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达99.7%,网上办结率达99.6%。为加快重大项目落地,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组织全市涉企行政部门设立一批专职人员,为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市政府引进的重点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由专人负责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行政服务中心开辟专门场所,设立接待、会见、协商、联审等多功能“一号专窗”,为全市重点项目提供特别通道、特别程序、特别服务、特别时限的“四特服务”。如今企业到中山投资,不仅可以享受导办代办、企业管家等服务,还能更便利地“一站式”办理手续,加快项目落地投产。
打造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是一个集工业设计、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品牌塑造、中心实验室、产品智能化设计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等于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目前,中山仅检测类企业就有100多家,像硕泰科技、黑子公司、国家认证中心、国家质检站、特检站等都已在中山设点。未来这一平台会越来越完善,提供的服务会更好更全面,满足广大企业对技术服务的需求。
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吸引人才很重要,留住和用好人才更重要。中山坚持用事业留人、平台留人、环境留人,为企业各级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为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目前,中山市有高职学院3所、中职学校11所,中高职在校学生7万多人。中山正在推进与英国、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大学”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将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发展需要的世界一流“工匠”。不久的将来,中山将成为审批最快、服务最优、人力资源支撑最给力的城市之一。
中山正努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产业创新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敞开大门迎接新的发展与机遇。如今的中山,正处于开放型经济蓄势待发的最佳阶段,正迎来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最佳时机。
对接优质项目吸引高端人才
中山为企业
量身定制“优惠大礼包”
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山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靶向招商。企业到中山投资、兴业,将享受到中山市委、市政府为企业量身定制的优惠大礼包。
近年来,中山市出台了一大批惠企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中山在认真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中山“实体经济十条”;在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制定了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在支持外资企业发展方面,制定了“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对于支持企业落户中山、帮助企业发展壮大的力度非常大。
例如,在资金扶持方面,中山设立了15亿元产业扶持资金,尤其重视对高科技新兴产业的扶持;在融资扶持方面,中山设立了15亿元的融资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过桥融资”难题。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累计使用专项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过桥融资”资金近400亿元;在降本增效方面,推出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工成本、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9方面57项政策措施。
在用地保障方面,近年来为了给项目建设提供足够的土地储备,中山规划建设了面积达153平方公里的9大产业平台,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节约集约三十三条”、“工业用地十条”等政策,对省、市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最低可按所在地对应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7折确定出让起始价。今年,中山还出台了“三旧”改造政策,加大对“工改工”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控规审批时限大幅压缩50%以上。对于10亿以上的投资项目和年内能开工的产业类项目,凡没有土地规模和用地指标的,均予以保障,按项目需求随用随供。
在人才服务方面,中山专门推出了“人才新政18条”,为人才提供住房、入户、创业场地、资金补贴、子女教育等一揽子贴身服务。在人才引进方面,国际领先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中山,最高给予1.6亿元补助。
撰文:廖冰莹唐勇义编辑统筹:李杰伦
新闻推荐
商报讯(记者梁展宏)记者从建行中山分行获悉,为提升企业开户服务质量,中山建行充分运用人民银行一体化系统新设企业信息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