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内,技术人员对3D打印设备进行调试。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中山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升级。图为南区一家电梯企业的生产车间。叶志文摄
新与旧·转动能
中山南朗工业园内,莎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莎丽科技”)已经进入全年销售旺季,工人们赶制数千套淋浴房产品,在信息化的项目管理方式下,生产流程提速不少;数十公里外的南头镇同济西路,广东汉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邦科技”)研发的HBD-400金属3D打印机进入最后测试阶段,这台性能指标大幅提升的新设备将于本月上市。
无论是中山传统制造产业领域的莎丽科技,还是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汉邦科技,众多与其规模相当的民营企业,正在依托中山倾力打造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为长远发展加把劲。
不久前,中山市先后印发《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和《中山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按计划,中山市将用五年时间,打造三大定位高端、规模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五年培育至少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存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增量”,中山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之战已经打响。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
固本
传统产业的“云端”升级计划
创办于1998年的莎丽科技,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企业,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淋浴房、浴室柜等卫浴产品。经过20年发展,它已成为国内淋浴房产业领域年生产销售量达40万件(套)以上的规模企业,产品远销海内外。
企业不断壮大,但莎丽科技却有着“成长的烦恼”。莎丽科技信息化项目主管秦兴表示,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方式相对粗放,各生产环节之间相对割裂,导致生产决策只能靠管理人员“拍脑袋决定”。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莎丽科技于2016年10月引入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尝试以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企业。信息化软件管理系统的上线,实现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数据的收集和打通,工业生产流程中的数据,成为指导企业生产决策的科学依据。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正是两化融合的深层要义。今年5月,中山市经信局牵头成立中山市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山市中小制造业企业提供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后,对莎丽科技的企业管理流程进行了全面调研,并提出了“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业务流程的全面协调管理”的建议。
莎丽科技采纳建议,上马“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提升项目,对产、供、销、财进行统筹管理。依托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支持,莎丽科技的产、供、销、财等各环节业务实现高度协同,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及时,各环节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同时还进一步压缩了人力物力成本。
据统计,“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提升项目实施前后,莎丽科技国内订单准交率从80.9%提升到89.95%,上升近一成;2017年营业收入达27286.23万元,比上一年增加5282万余元;销售毛利润也从26.57%提高到28.32%。
莎丽科技只是众多转型中的中山传统制造业企业代表之一,政府倾力打造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正在为其提供新的发展推力。
根据《中山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未来五年,中山将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行动,支持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重点产业,开展“登云用云”行动,实施“云化工程”;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并推出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传统优势产业企业转型升级。
根据目标,到2022年,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将达35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左右;智能制造全面推进,引导180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争取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6个、省级30个、市级120个;产业集群发展有新突破,营业收入10亿级企业达到80家,年产值1000亿级产业集群超过4个。
进阶
创新驱动“中山制造”走高端之路
中山的产业经济发轫于专业镇,带有镇域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深刻烙印。经历数十年发展嬗变,如今,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中山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进入产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山正推动装备制造业站上传统制造业的“肩膀”,向“专、特、精、高”的高端产业方向升级。
位于南朗镇的美迪斯集团,是顺应这一发展新趋势的中山企业代表。该集团在中山有美迪斯电梯、美迪斯智能装备两家企业,电梯和自动扶梯、立体停车设备、登机桥等是该企业的主导产品。其中,美迪斯是全国仅有的两家生产登机桥的企业之一,其定制化产品受到了不少海外客户的青睐。
眼下,生产线工作量饱和,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迅猛的发展势头,使得美迪斯集团的扩产需求迫在眉睫。
美迪斯集团的现状,正是中山特种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以高端电梯、登机桥为代表的特种装备制造产业,已经在中山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集群,中山特种装备生产制造企业在研发、生产等领域均走在行业前列。去年,第三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来自中山的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带去多套高端电梯产品,“惊艳”全场。
对于诸如美迪斯集团类似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诉求,不久前刚刚出台的《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给出回应。根据文件,中山将按照“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的思路,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若干产业创新研究中心,谋划提升一批产业园区,全面推进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扩大总量规模、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将中山市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根据该行动计划,未来5年,中山市将重点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激光、光电等光电子装备,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装备,高端船舶制造等海洋工程装备,高端电梯及登机桥等特种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工作母机等。
在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支持下,中山将大力实施企业培育壮大、创新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软件系统提升、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八大工程。美迪斯集团等快速发展中的中山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成为这一五年行动计划的受益者。
按照5年发展目标,到2022年,中山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规模以上企业将实现产值1500亿元;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15家,超5亿元企业达到30家;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5个以上公共服务平台或产业创新研究中心;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引进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累计40个以上,新投产高端装备制造项目30个以上。
跃升
5年打造3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有赖于向新兴产业领域发力。在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存量”的同时,中山正在积极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量”。
上月,中山出台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医药产业三大产业发展,用5年时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中山增量崛起步伐。按照规划,到2022年,中山将实现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1500亿元,实现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1200亿元,实现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打造三大超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宇通讯”)成立于1996年,是中山市土生土长的老牌科技型公司,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典型企业代表,专业从事基站天线、射频器件、微波天线等通信产品的研发生产。
经过20多年发展,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正式挂牌上市,当年销售额达到13.8亿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沃达丰、爱立信等通讯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在其客户名单上。企业综合实力虽然越来越强,但是通信行业的发展却永无止境。通宇通讯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段铸表示,世界通讯行业已经进入“5G时代”,天线产品仍是通宇通讯抢占行业发展先机的重要核心产品之一。早在2015年,通宇通讯就着手研发5G基站天线,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对5G基站天线最核心的MassiveMIMO(大规模阵列式天线技术)技术攻关,目前已经小批量生产,供应中兴通讯等设备商在国内进行5G试验组网。
根据此次出台的《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将立足中山特色和优势产业,对接广州、深圳,打造珠江西岸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物联网、4K电视网络、高端软件等八大领域,通过四大工程的实施和16项支持政策的落地,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增资扩产,激励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做大做强。通宇通讯将成为这一五年计划的直接受益者。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中山市也将通过落实一系列激励措施,分别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光电子装备、新能源装备、高端医疗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部件、工作母机九大领域,将中山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在健康医药产业领域,中山将致力于用5年时间,重点支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高端特色医疗服务的发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将中山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区和互联网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中山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5年蓝图已经展开,为全市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观察?
“一招通用”公共技术平台
服务“新老”产业
9月中旬,伊电园内,中山市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展示中心、企业两化融合体验与推广实验室的设计建设接近尾声。下个月,这一公共服务平台的两大实体工程将同时投入使用,成为中山企业了解两化融合政策、获取两化融合技术服务的重要窗口。
对于这一服务平台来说,其服务范畴并不受产业局限。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公共服务,可指导帮助任何一家工业企业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信息化成为开展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中山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经济转型发力的重要阶段,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起步,对政府来说,打造可以“一招通用”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无疑是最省力、最高效的举措。
从此次发布的四大产业行动计划内容中,也不难发现这一规律。无论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还是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都将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云平台等创新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列为重要支持政策。根据规划,市经信部门将对建设相关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根据平台建设投资额、平台为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的合同额、实缴注册资本等指标,按照比例给予奖励,或给予一次性补贴,以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目前,除了即将启用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共享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智能产品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于2016年、2017年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依托不同平台,为中山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公共技术服务,解决其发展中的“共性难题”。
这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运作,正在将不同产业领域、不同发展规模的中山企业拉回同一时间线,他们同时从平台获取公共技术服务,同时获取发展壮大的后续动力。从更加宏大的视角来观察这场技术革命,中山积极构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正在为新老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借脑”“借力”,推进全新产业经济格局的形成。
■四大产业行动计划
1《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
2《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
3《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
4《中山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
目标到2022年
1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5家;建成5个以上公共服务平台或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2实现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1200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骨干企业5家,推动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建成5个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大创新平台。
3实现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健康医药龙头企业2家,在优势领域建设1-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成5个以上重大创新平台。
4营业收入10亿级企业达到80家,年产值1000亿级产业集群4个以上,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0家,引导180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左右,培育省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8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3个。
新闻推荐
中山一女子公交车遭猥亵?不实! 事发广西北流市,双方因感情问题发生矛盾
信息时报讯昨日,中山市公安局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9月25日,杨某(男,20岁,中山市人,珠海某学院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女子在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