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柏、松、竹、桃这四种常青植物来为四个解困房住宅小区命名,是寓意居住在小区内的居民生活四季常青。图为竹苑小区。
图为柏苑小区一景。
1996年李瑞环(左二)到戴琴老师家中探访。夏升权 翻拍1997年10月9日,时任中山市市长黄子强从联合国人居中心信息与对外关系部主任克里斯蒂娜?恩格菲尔德女士手中接过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该奖是对中山“住区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最大的肯定。
获奖的10年前,中山就吹响大规模解决市民住房困难的号角;在获奖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中山一直不忘宜居底色,坚持民生本色,在住房保障方面不断探索,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文/本报记者李丹丹图/本报记者夏升权
1987年,掀起解困房
建设号角
9月28日,2018年流动人员公租房抽签分配仪式在市住建局举行,来自江西在中山工作20多年的金友峰通过抽签,选到了祈安苑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之前一直住在公司宿舍,现在终于可以住进小区,购物、生活都比较方便。”
这是中山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使受惠面延伸到外来人员的一个缩影。对“住区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可以追溯到1986年。
1986年的一次市长接见群众日上,很多群众反映住房难题。
当年,中山市城区有7000多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下。为解决这批居民住房困难,1987年1月17日,当年第一次市长办公会议便对解决城区住房困难问题作了专题研究,成立解决住房困难领导小组。
第一批解困房住宅小区江畔新村和柏苑新村于1987年兴建,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出资出物:由市城乡建设发展总公司低价划拨土地215亩;市建委、经委、外经委共捐建5幢,占55.6%;计划物资部门在当时建筑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平价调拨水泥3.4万吨;设计部门按8折计收小区住房建设设计费;施工单位减收综合费用3.68个百分点。
1989年,两个新村建成住宅126幢2275套及附属建筑物共22万平方米交付使用,一批教师、“一河两岸”长期居住小木船或树皮屋的水上居民、城区人均住房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居民住上了新房,共安置住房困难户1574户。
1989年和1991年,市政府继续集资兴建松苑小区和竹苑小区,重点解决住房困难户和侨房腾退户的住房问题。至1993年底,市政府划拨购房补贴款1.18亿元,按“三三四”办法补贴出售住房给这两部分居民,解决5639户居民住房问题。随后,市政府向东明花园、东盛花园、嘉惠苑等多个住宅小区开发商购买房屋,仍以补贴价方式出售给住房困难户。1987-1997年,全市建设并安置住房解困7288套(户),建筑面积63.42万平方米。先后解决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和8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的住房。
现在走进柏苑新村、竹苑新村等小区,虽然感觉绿化、公共空间不如现在新建的住宅小区,但在当时作为解困房,也是按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楼宇间的绿化带不单只种花种草,还从广州等地买来成批根深叶茂的大叶榕等树木,打造小区园林风景。尤其是1994年至1995年规划建设的东明花园,空间及环境设计考究,全部建筑首次采用底层架空,提供了较多的活动空间,形成室内外融通的环境空间;配套设施更加齐全,棋类室、书亭、托婴室、健身室、乒乓球室等社区活动与健康体育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商业设施则全部布置在小区外围,减少了对居住区的干扰;环境更加优雅,绿化手法有别于其他小区,规划建设有文化休息绿地、儿童游戏绿地、运动绿地和一般的宅间绿地;充分考虑了机动车停放场地问题,底层的架空为机动车停放提供了充足的室内场地。市民入住后,感觉更加方便、舒适。
住房保障覆盖面
延伸到外来工
中山市对住房保障工作也历来重视。
1987年至2005年,市政府先后投入近13亿元,安置住房困难户、双困户、低保户、特困户、无房户、拥挤户共达8000多户。“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投入2.9亿元用于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改造预制构件公房、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发放租赁补贴。“十二五”期间,中山市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大,共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15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财政投入6.19亿元。
经过多年努力,户籍低收入、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这两个群体的住房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基本实现了户籍困难家庭的应保尽保。
中山还是较早将住房保障覆盖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延伸的地区之一,早在2012年即出台了《关于规范流动人员申请政府所有的公租房相关事项的通知》。2013年根据上级要求,将廉租住房、直管公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归并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出台了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标准,将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受惠群众进一步扩大。
首先是通过筹建园区配套宿舍解决中山市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其次中山市开创新河建立“纳入积分制管理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不仅可积分入户,还考虑了积分申请入学和积分申请公租房。前文提到的金友峰就是通过积分申请政府公租房的。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通过积分制申请政府公租房共受理2833宗。
随着政府公租房房源的紧缺,今后中山市将深入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工作,住房保障将以货币化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通过深化完善住房保障领域的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市民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逐步实现“居者优其屋”中长期目标,确保该项工作继续走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人物访谈
国家领导人到竹苑新村做客
戴琴,竹苑新村第一批住客,中山优先解决教师住房受惠者之一。当时她在市青少年宫从事舞蹈教育工作,其先生在华侨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属于“双教师”职工家庭。
居住在竹苑新村的日子,给了戴琴许多美好的回忆。而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莫过于时任国家领导人李瑞环登门做客。
○记者:戴老师当时因为什么机缘来到并留在中山?
●戴琴:在来到中山之前,我一直在江西赣南歌舞团工作,曾出演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白毛女》中“喜儿”等角色,当时已经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1987年,一个在中山市青少年宫工作的朋友让我来看看。我先生和我先后到深圳、珠海、中山三个城市了解,觉得中山环境不错,且当时中山市教育局的领导对我非常重视,上午听了我一次课后,下午就给我原来的单位去了“商调函”,当时只用了一个半月就完成所有手续,1989年我就到市青少年宫工作,我先生也在两个月后就到了华侨中学工作。
○记者:来到中山之后是如何解决住房问题的?
●戴琴:刚到中山的时候是住在由教室改建的宿舍里。1993年,我们成为第一批分配到竹苑新村房子的教师,当年教育局共有四个名额,为了留住人才,向教育业务骨干倾斜,我们一家就在其中。
我当时挑了一个2楼的单位,主要是觉得这套房子肯定是住到老了,三房两厅的大房子,感觉以后不可能换房了,考虑到长久居住,所以选了2楼的单位。可以住到新房子里,当时我们一家都非常开心,选用了偏欧式的装修风格。这套房子我们住到了我退休的时候,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房子前面有一个小街心花园,旁边就是林余宝珠幼儿园。环境优美,生活方便。1996年春节前夕,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还到了我们家参观。
○记者:当年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同志参观你们家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戴琴:当天是除夕,大概是早上8点多,我们就接到通知,说是有领导要到我们家参观,没有说是哪位领导,就让我们一家在家里等着。我们一家就赶紧把屋里再布置下,因为临近春节,已经大扫除过了,收拾起来也很简单。当天大概10点半的时候,李瑞环同志一行就到了我们家,主要是了解中山如何留住人才、对教育骨干重视等问题,特别表扬中山在留住人才这方面做得很好。后来,我们一家人在楼下和李瑞环同志一起合了影。
○记者:在中山生活近30年觉得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戴琴:我1989年到中山,到今年差不多30年,期间有其他城市伸出橄榄枝,也提出分配住房等条件,我还是留在了中山,因为中山宜居环境确实是一大吸引力。不仅是小区,还有整个生态环境、生活的便利环境等,都让我们一家满意。
现在我住在南区万科城市风景,竹苑新村房子一直保留着,因为有很多记忆在那座房子里。从竹苑新村到万科城市风景,可以看到中山居住理念一直不断提升,对居住的要求已经不单是有个地方住,而且更重视居住环境的舒适、绿化提升、优质的物业服务等。
■中山宜居大事记
1987年,中山成立解决住房困难领导小组。
1993年,中山市被评为全国住房解困先进单位。
1995年建成的东明花园小区,2002年2月20日被中央精神文明委员会、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
1997年9月22日,时任市长黄子强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奖”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我国是1997年度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国家。
2000年,市区的雍景园住宅小区获国家建设部、科技部授予“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奖,囊括该奖项的6个全能优秀奖。
2005年1月12日,市政府在居安苑举行解危解困住宅小区竣工暨钥匙交接仪式。
2007年11月6日,中山入选十大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
2008年4月8日,颐和山庄住宅小区通过建设部专家组验收,成为中山市首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2009年1月10日,中山市首个廉租房小区竣工,地处石岐区方基涌大街,总投资2亿元,占地1.1万平方米,分三期开发建设,共594套住房,小区绿化率达33%。
2010年12月8日,市政府投资建设的第二个保障性住房祈安苑住宅小区动工,总占地面积为71480.6平方米。该项目以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环境优雅、和谐文明住宅小区为目标,尽量满足“节约”与“宜居”的发展要求。
2012年,中山出台了《关于规范流动人员申请政府所有的公租房相关事项的通知》,将住房保障范围扩大至外来务工人员。
新闻推荐
第22届古镇灯博会和第四届古镇国际灯光文化节22日开幕 搭建创新经济新载体 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中山市古镇镇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世界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图为第21届古镇灯博会现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