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花卉协会香港分会的作品呈现一种秋叶静美。
香港花会作品“愿望井”。与其他艺术一样,插花不仅给人带来一室芬芳,也是艺术的观看之道。花艺师在创作作品时从其生活经历、人生感悟中汲取养分,表达观点。而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结合了自己的理解,糅合自身的经历,从而产生可能完全不同于作者的想法。
2019年香港花卉展览虽于3月24日落幕,带给爱花之人的美感享受却是余音绕梁。花展期间举办的展品比赛(插花艺术)颁奖结果已经名花有主,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展开西方与东方的对话与相容。记者获悉,每个参赛类别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要求,如必须使用红色花材、是否使用陪衬物、是否使用花泥等。虽是“命题作文”,但人的创意仍是无穷无尽,参赛作品也是万紫千红。
花展上展出的优胜作品有不少已经跳脱出传统插花艺术的范畴,成为当代艺术的花艺装置展示。它们中隐藏了花艺师的哪些巧思妙想?我们特意邀请了中山CFloral幸福来啦工作室花艺师曹艳群对此做出点评,分享当代花艺作品的观看之道。
文/本报记者 廖薇 何淼 图/本报记者 廖薇
花从天上来
平时常见的花艺作品多绽放于器皿当中,端坐于桌上或地面。但这次在香港花卉展览上,我们看到了来自国际花友会香港分会的悬挂式花道作品,充满飘逸的空灵感。
国际花友会于195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是一个非牟利的国际组织,旨在传播日本花道艺术。现已拥有7600个成员160个分会。
花道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日本,如今,不同流派的花道学校已经超过千间,在香港,会员较多的流派是草月流、小原流和池坊。
事实上,日本花道来源于中国隋朝的佛堂供花,是随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而传入日本。花道作品中的东方禅意自然也十分契合中国文人的心灵追求。日本花道审美本是趋于内敛空寂,而今年的香港花卉展览主题花“大红花”又颇为奔放热烈, 两者看似矛盾,不想香港分会的12名成员也能在万“红”争艳中寻找到适合表达的语言。
曹艳群尤其对十二件作品之一的渔网造型悬挂花艺印象深刻。该作品采用的材料是平素常见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捕鱼者所用的地笼,花材则选择蝴蝶兰。
可是,经过花艺师的巧妙组合,“乡土气息”满满的材质和花材最终形成前卫、艺术的设计表达。在造型方面,该作品的主体像是悬挂在半空中一个隧道,形态旋转而扭曲。在这个隧道中 ,花艺师通过渔网形成一个有趣的造型构架,在其中部位置布置了五六棵蝴蝶兰。
“整个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美丽的花朵绽放于时光流转当中。花艺创造跟艺术创作一样,作者不是在表达花艺创作的技术有多难,而是通过器具、花材,来表现他的主题。在我看来,渔网状地笼的这种扭曲、旋转、向上生长的感觉,和在某些突破点生长出的漂亮花卉,能让人联想到很多抽象的概念。这就是观众的二次创作。”该作品的旋转主体让曹艳群联想到曲折、艰难的生命历程,但它又以其未来方向的向上和轻盈给予人希望和力量。
夏花灿烂 秋叶静美
香港花会作品“愿望井”同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设计者认为,愿望是难以捉摸、却始终萦绕于人们脑海中的一种精神存在,给人们带来希望与生机。设计师以铝线编制了一口愿望井,用大红花和其他花色鲜艳的花材,带出“大红花说愿”的花展主题,营造出活泼的动感、线条感与层次感。立体而富有适当的空间感,配以灯光和音响,带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该作品也因此一举获得本届香港花卉展览的最具特色优异奖。
这边是夏花般的灿烂绽放,待转到世界花卉协会香港分会的作品前,观众感觉到的又是一种秋叶般的静美。流动的时光瞬间凝结,只留下美好的记忆片段。
它的植物部分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野蛮生长如藤蔓,创作者选用了文竹、小手球、长春藤等具有延伸感的植物。然后在该大框架里加入一些粉掌,使其如跳跃而出的花朵,后面添加的一些小型块状花,如洋牡丹、香雪兰等又增添了画面的活泼感。
另一部分植物是秋红色的叶片,它们零星贴在白色构筑物上,同时散落在砂砾地面。看似随意,其实是创作者故意营造出秋叶飘落的一瞬间。
该作品有很大一部分为非植物的装置,看起来似是破碎的白色纸片,它们被粘在一个人工建筑体造型的外立面,这让曹艳群不由联想到堆叠着的时间碎片。虽说时光流逝,落叶零落,却哀而不伤,只留缱倦在心田。
新闻推荐
“90后”创业青年种出巨型南瓜 民众镇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其圆梦
刘淑怡在给她的大南瓜称重。“重127公斤!直径75厘米!最大瓜围2.35米!需要四个人才能搬得起来!”近日,一则“巨型南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