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星昊药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药品智能包装生产线。封装好的粉针剂“排着队”进入自动灯检机,又从合格品的出口“排队”出来,无需再由具备5.0以上视力的工人费眼力检视。8月8日,广东星昊药业有限公司的韦工程师演示了药品智能包装生产线个别环节。“等调试完,从上瓶到最后的打包转运十来个环节,都将由机器"一气呵成"完成。”他说道。该项目入选近日公布的“2019年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也是该批次唯一入选的中山项目。至此,中山市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累计达23个。
文/本报记者 黄凡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不用“5.0”眼力 也能找出不合格产品
车间里的包装线已安装完毕,工程师们正对设备进行调试、验证。自动灯检环节已在运行,只见装在托盘里的粉针剂从生产线进入自动灯检机,机器里的灯光一阵闪烁,检验合格的产品就从“合格”出口顺利进入下一环节;如果有不合格的产品,则自动剔除到“不合格”的出口,及时“下线”。
“一台自动灯检机,可以顶得上10个工人同时灯检。”韦工程师说。“灯检”是控制注射用药品质量的重要关口。过去人工灯检,对工人要求很高,能从事该工种的工人,视力要达5.0以上,而且要培训6个月以上才能单独开展工作。不光工人培养难度大,工作责任也重大,导致人员流失率高。如今通过引进灯检机,不仅岗位工作难度降低,而且避免人工灯检产品因疲劳,导致不合格品错漏,进一步防止了不合格产品的漏检。
“灯检机只是全自动产线一道"装备",我们这次示范线有十来个环节。”他指着头顶上的传送带说,药品完成灯检、贴标、托装盒、在线称重、赋码、装箱后,一箱箱的药品就“坐”电梯到了顶部的传送带上,并顺着传送带进入了后端的仓储区。在仓储区,一箱箱的药品先“坐”电梯下来到了码垛区,而该区域的机械手臂将“读取”药箱信息,自动对药品进行分类和打包,这一个工位,可同时处理满负荷时8条生产线不同药品的打包。在这里,空托盘可自动到达码垛区,码完的货物自动通过智能小车,分配送往满足相应储存条件要求的仓库。“如果全线运作起来,药品从车间到包装到仓库,全由机器来做,人只需看操作台,看设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就行。”他补充说。
■效率提高两倍 产品质量更有保证
据广东星昊药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忻蓉介绍,这次获得省级示范的药品智能包装生产线建设周期为3年,公司从2016年开始计划并逐步实施,前后投入数千万元,如今设备已全部到位,正在进行调试,预计月底可以投入使用。
早期药品包装多采取人工包装,操作繁琐、单调、重复,工人劳动强度大,包装质量不高,如今通过信息化系统与自动化生产设备结合,打造智能生产线,可将人从快速、单调、频繁、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仅是包装生产线,我们还对仓库进行同步改造,目标是打造智能仓库。”她说。药品对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要求高,配备“稳、准、快”的自动化产线,不仅工厂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条件得到改善,而且进一步确保药品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据估算,投入使用后,车间生产效率提高可达200%,大幅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药品包装的生产效率将由原来的年包装产量8000万瓶增加到2亿瓶。
据市工信局公布,中山市目前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累计达23个,涵盖医疗设备、纺织、家电、印刷、日化、淋浴房、办公家具、灯饰、板式家具、风电、木地板、药品包装等多个领域。此外,中山市有两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则有64个。据悉,为充分发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中山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中山市正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及项目验收工作,接下来将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快智能制造的推广应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夏亮红通讯员孙燕刘洪希)昨日,记者从市交警支队城区大队获悉,即日起对长江路、景观路科目三考试路段实施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