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倩菲最近获得“五星讲师”称号。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从孩子出生开始,疫苗便作为“安全卫士”守护着孩子的健康。近日在全省“蒲公英”预防接种家长课堂演讲比赛决赛上,来自中山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叶倩菲荣获“五星讲师”称号,是中山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卫生计生工作者——十多年来,她一直致力让家长了解更多的疫苗知识,共同为孩子撑起保护伞。
■给孩子接种疫苗,先给家长打“预防针”
据了解,为普及疫苗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中华预防医学会于2018年-2020年期间开展“蒲公英行动计划-疾病防控家长课堂师资训练公益项目”,“家长课堂”是近年来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全新工作形式。
叶倩菲是“家长课堂”的一名讲师,通过初赛、复赛、决赛,在今年的全省“蒲公英”预防接种家长课堂演讲比赛决赛上,叶倩菲就着重讲了“疫苗接种的必要性”,“要让家长了解更多的疫苗知识,对何时接种、疫苗知识、接种后的反应等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把"保护伞"。”
8月9日下午,在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记者见到了叶倩菲。“我们一般建议家长早上带孩子过来接种,一方面是便于观察孩子接种后的反应,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偶合反应也能及时应对,所以早上整个中心内哭声是此起彼伏,每天早上我们中心大概要为200个孩子做完疫苗接种。”对于孩子的哭闹声,已经从事护师12年的叶倩菲已经习以为常,“害怕打针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更要温柔地对待孩子。”
10年前,家长们对疫苗知之甚少,护师与家长的关系尤为紧张,叶倩菲回忆道,“一些家长不了解疫苗相关知识,他们发现孩子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出现红肿、发热等不良反应,就会怒气冲冲地回来质问我们这是怎么一回事。”耐心倾听是第一个诀窍,让孩子的家长把所有的气都撒出来,把所有的疑惑和质疑都说出来,之后,家长们才能沉下心来听护师们的解释。叶倩菲说,“疫苗是一种抗原体,进入人体内引发不良反应是正常情况,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接种之后的24小时内,出现红肿情况用热敷,发热但体温在38.5℃以下多喝热水即可,但家长们护子心切,遇到不良反应便手足无措。”
今年33岁的叶倩菲已经是两个宝宝的妈妈了,护师这个工作给予了她更多的耐心和预防疾病的基础知识,也让她对前来问询的家长产生更强烈的同理心。“许多家长特意请假带宝宝来接种,他们在候种室一呆就一个上午,肯定百般不乐意,这时候就特别能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她还会用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真实的不良反应劝解“正气上头”的家长们,事后,通过每天的电话回访跟进孩子情况,直到他们痊愈的那天。
“现在我们都会先告诉家长打了疫苗之后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要如何做,在孩子接种前先给家长打"预防针",家长对我们的工作也非常理解了。”叶倩菲说。
■传播疫苗知识,为孩子撑起健康保护伞
叶倩菲说,现在家长还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打一类疫苗就行了,需要自费的二类疫苗不需要打。“疾病不分一类、二类,疫苗重要性不分免费收费,一类疫苗必须接种,家长也要自费接种一些二类苗为宝宝提供更多保护。”叶倩菲说,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1978年一类疫苗有5苗6病,目前已经扩大到11苗12病,现在孩子可以享受到11种免费疫苗、预防12种传染性疾病,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的划分并不是按照疾病危害程度来划分,而是按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政拨款来区分的。
叶倩菲说,“家长在带孩子来接种时,我们都会给他们一份接种疫苗的告知书,因为时间紧张,都会一边解释,一边圈着"简介、禁忌、不良反应、免费与付费"的关键字。很多家长并不知道每支疫苗的区别,因为时间有限,我们会告知他们重要的内容,并叮嘱他们认真阅读。”
除了在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孩子接种疫苗,叶倩菲和她的同事们还走家串户,或者电话访问了解一些孩子的接种情况。“利用上下班的空余时间,挨家挨户敲门,询问他们对疫苗的了解有多少,孩子的疫苗有没有按时接种,下一支疫苗该在什么时候打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在西区安家,叶倩菲提到,只要孩子拥有“疫苗本”,就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地区接种,“我们还会到菜市场随机调查,遇到不熟悉状况的家长,就需要向他们普及相关知识。”
电话问询也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手段,在相对不太忙碌的下午,叶倩菲和同事们就会核查是否每个孩子都按时来接种了,遇到没有接种的孩子,先是用短信通知家长,几天后孩子还是没来的话,就直接打电话,“看看是不是忘了,还是已经离开中山了,我们知道他们的动态后可以及时应对。”离开中山的家庭,则可以办理接种疫苗的迁出手续。
十几年如一日的保持着对这个职业的喜爱,叶倩菲说,原因是“守护孩子健康,我很自豪,最开心的是,妈妈带着二胎宝宝们来,指着我对小宝说,这是帮哥哥姐姐打疫苗的阿姨呀。”
本报记者 李丹丹
实习生 陈可茵 通讯员 游玉华
新闻推荐
中山获奖民警沈淼(左二)上台接受颁奖。通讯员李莉摄本报讯(记者卢兴江通讯员沈力李莉)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