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芝春
作为一名在福建生福建长的福建人,很惭愧,此前都没去过闻名于世的武夷山。因此,在盛夏时节,我和家人一起,跟随三哥去武夷山度假。
在品尽武夷峰峦隽秀清幽,看尽九曲溪山环水绕之后,我们急切地前往此行最心仪的目的地,位于武夷山东南10公里处,一座古朴的村落——下梅村。
下车环顾,不由惊叹:石桥、粉壁、青瓦、马头墙、美人靠、以及装饰在窗楣梁柱上的木雕,让人觉得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宋时的江南水乡。
“不待山盘水亦回,
溪山信美暇徘徊。
行人自趁斜阳急,
关得归鸦更苦催。”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过下梅》里描写的下梅村美景。
其实,早在隋朝时期,这里就有了村落。里坊兴于宋朝,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曾在这里讲学。清代的时候,街市开始慢慢建立。到了康熙、乾隆两朝,下梅村的繁荣就达到了鼎盛。
经过村口牌坊,一条名叫“当溪”的河流,将下梅村分为南北两街,沿街仍然保留着30余幢清代民居。临河的廊道上,拣茶的妇人、美人靠上聊天的大叔、嬉戏的孩童、小狗小猫们悠闲十足,走到哪卧到哪,全然不怕被路过的人踩到。他们的身影倒映在河水里,宛如一幅动态的油画。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偶尔还会飘来一缕浓浓的鲜菇香味。哥哥告诉我,这就是生长在闽北山区,营养珍贵又美味无比的红菇。
不知因何,这天的下梅村,除了我们一家,竟无更多喧哗的游客。正好给了我们一段难得的悠闲漫步,品茗观念的时光。
地球人都知道,武夷山除了风景秀美,还有声名在外武夷山岩茶: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黄观音、半天腰等数百种,能让爱茶的我无比的期待。
机不可失啊。
于是,我们先进了一家茶行。身穿青瓷色旗袍的老板娘很是优雅。她娴熟地为我们冲泡了几道岩茶。我牢牢地记住了其中一道,茶名“不知春”,光听名字就已沉醉上大半天。它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明丽,冲泡五、六次后余味犹存。入口滑、香、甘醇,单是嗅茶香袅袅,心情舒适畅快。
在哥哥的挑选下,我们各买了几斤,价格也适中。回到中山再冲,依然香味浓郁,勾起我对武夷山水的思念。不像有些景区,当时品的和买回家来的,感受上天入地。
不知有多少人了解,下梅村还是中国茶叶文化走向世界的万里茶路的起点。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纪录片《茶道》,第一集介绍的就是下梅村。
清朝时,下梅村可是武夷山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那时候,山西晋商在武夷山组织茶叶生产,在崇安县(武夷山市原称)下梅村设茶庄,精选收购当地茶叶,还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乌龙茶、砖茶等。先会运到崇安县城里,再用马车载到江西河口(今沿山县)登船,然后转运到湖北汉口后,再一路北上,到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
据史料记载,那时候,每天来往下梅村的船舶有300多艘,足见茶叶经营规模之大。直到清咸丰、道光年间,武夷山的茶叶集散地才慢慢移至交通更为便利的赤石村。
茶叶贸易带来了地方的繁荣。沿溪而行,昔日巨商的豪宅、官宦的府第、隐士的别墅、儒生的精舍,还有那些举目可见的精美雕刻。“鸡鸣晨光兴,祥云夹出千灶烟”,从民间歌谣,可以映射出这里曾经的荣华。
村里最大,保存最好的建筑是邹氏家祠。它是闽北巨富邹家的祠堂,也是整个村子的标志性建筑。进入祠堂大厅,最先看到的是两根立柱,这两根立柱由四片木拼成,象征着家庭凝聚力,是邹家先辈希望后代能团结一心,共同撑起一片家业。
距邹氏家祠后面的不远处,是邹氏大夫第,至今仍居住着邹氏后人。沿着斑驳的青石板路走进去,犹如走在被岁月雕饰的一角。大门两旁的拴马石、旗杆石和石雕仍保存完好,精美的木雕,装饰着窗框和屋宇,处处显示着主人曾经的富有与显赫。
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给这个古老宁静的村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到了傍晚,放学的孩子多了起来,古村就多了几分活力,我们也准备回去。此刻我的心情略微复杂:一如诗人,为下梅村停留在时光原处的美回首徘徊,不舍离去;二是担忧时光的侵蚀,终究会令这美被洪荒无声的转走。
衷心祝愿,明天的下梅村,淳朴的山间生活景象,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腾讯乘车码上线中山公交 所有无人售票公交线路已完成升级改造中山市民乘坐公交可微信支付
乘客使用微信支付乘车。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翔宇通讯员陈晓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重要城市,中山市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