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酒厂依靠传统工艺留住“醇香”,生产的岐江桥牌米酒远销海外。岐江是中山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中山早期的工业企业多半也是从这里起步的,成立于1956年的石岐酒厂就是其中之一。半个多世纪过去,岐江边酒香依旧。从本世纪初开始,由石岐酒厂生产的一瓶瓶“岐江桥牌”广东米酒开始闯入国际市场,将酒香带到世界各地。据石岐酒厂常务副总经理古专宏介绍,自2001年取得自主经营进出口经营权后,靠着高水准的品质和良好的服务,如今岐江牌米酒已经销往港澳地区,进入欧美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文/本报记者 唐益 通讯员 冯云 何雪雁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老字号”闯国际市场
位于青溪路上的石岐酒厂,最初是由十几家酿造作坊联合组织起来形成的国营小厂。1956年,石岐酒厂(原名为中山市地方国营石岐酒厂)就在岐江边安了家。由于当时参与建厂的每一名工人,都掌握着一项家传的酿造技术,酒厂博采众长,通过优化整合后,生产出独特风味的米酒产品以及荔枝酒、五加皮酒、南枣酒、川芎麻雀酒等。
1999年,石岐酒厂由国营企业转制为全员持股的股份制企业,2011年再由股份制有限公司转制为现在的个人独资企业。据悉,在石岐酒厂的“国营”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大容量沸腾锅炉、金属发酵罐和自动化包装流水线等较为先进的生产设施,生产特醇米酒、三蒸酒、咸三蒸酒、糯米酒、汽酒等,其中咸三蒸酒最为畅销,品牌“石岐牌”“岐江桥牌”风靡一时。
1991年进厂的古专宏,对酒厂的每个重要发展节点都非常熟悉。他回忆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石岐酒厂生产的“珠江桥牌”广东米酒就通过广东食品进出口公司、中山食品进出口公司销往港澳地区,进入南洋一带。2001年,石岐酒厂取得进出口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出口业务从零开始做起,我们就和其他企业拼质量和服务。”古专宏回忆,当初开拓香港市场时,对方要求几乎“照单全收”。如香港人喝酒时习惯加冰,8度、9度的米酒加冰稀释后口感不好。接到对方的反馈后,石岐酒厂经过多次尝试,生产出适合香港市场的15度米酒。
“老字号”石岐酒厂从本世纪初开始只身闯荡国际市场,逐渐将酒香送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目前酒厂生产的米酒产品已经销往港澳地区,走进欧美以及东南亚等国家。据中山海关统计,2018年,由该厂生产的“岐江桥牌”广东米酒出口达1200吨,货值120万美元。2019年1—8月,出口807吨,货值73万美元。
■传统工艺留住“醇香”
从青溪路转入石岐酒厂,时间仿佛穿梭回了数十年前。只有工厂车间外墙上脱落的白灰,记录着流逝的时光。青溪路上新建起不少商业中心、住宅小区,石岐酒厂的外观和它的酿酒工艺一样,却依旧保持着60多年前的样子。“虽然包装技术等采用了现代技术,但我们始终坚持最传统的酿酒方法。”古专宏介绍。
石岐酒厂酿酒用的大米,分为新米和陈米,它们在酿造过程中各自扮演不同角色。每家酒厂要酿出有自己独特风味的米酒,第一道工序是制曲。石岐酒厂采用陈米制曲,还需要经验老到的师傅,将酒曲做成大小、松软度适中的丸霉,保证它们在发酵过程中不开裂。第二步是将新鲜大米蒸熟,加酒曲发酵,20多天后便蒸馏出牛奶一般的米酒。第三步叫做“酝肉”,这是制作广东米酒特有的环节。将一块块蒸熟的肥猪肉放入米酒中,30天左右,牛奶色的米酒变成清澈透明的液体,米酒中还散发出独特的香味。最后经过品酒师勾兑,一杯“岐江桥牌”广东米酒才算制成。
坚守传统酿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是石岐酒厂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的“法宝”。中山海关作为石岐酒厂出口产品质量“把关人”,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我们协助企业加强每批原料检测,确保投入的原料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其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塑化剂污染问题,从设备、管道到储存器具材质选择、安装精心指导,防止材料中塑化剂的迁移。”中山海关驻石岐办事处查检二科副科长周佳景介绍说,此外建立了通关绿色通道,把监管前移到源头和生产过程,提前检测原酒,出口时分批扣数,即报即放,减少企业成本,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如今,在岐江边酿造了60多年后,石岐酒厂又将进入发展的新纪元。古专宏介绍,石岐酒厂即将迁入位于神湾镇、投资2亿多元建设的新厂区。新厂区由此前的30多亩,变为50多亩,年产能可达3万吨。
新闻推荐
【深圳商报广州讯】(驻穗记者姚嘉莉)根据广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显示,10日起,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项目开始环评公示,该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