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启动建设的中山市公安局警企联创中心,目前已研发多项5G新警务创新应用,并于9月9日首次向外界展示。
智慧新警务应用场景的应用,推动中山公安实现警情处置调度扁平化、处置流程自动化、处置现场可视化。
民警佩戴AR警用智能眼镜,可即时识别个人身份信息,这是中山公安警企联创中心开发的智慧新警务应用成果之一。
安装在中山市利和广场对面的“高空鹰眼”,将数公里之外的街景尽收眼底,并将画面实时回传到中山市公安局;配备5G通讯模块的路面巡防机器人,利用5G网络可实时回传巡逻高清视频;巡逻民警佩戴超视距、可穿戴的警用装备,通过AR头盔即可实时与指挥中心进行远程通话及画面传递;无人机也安装了5G通讯模块,公安局指挥中心可以一键启动并远程遥控无人机到达任务地点,完成规划路径巡航、视频追踪等任务,并通过5G网络全程回传实时高清航拍画面……
9月9日,中山市公安局举行警企联创中心5G新警务创新应用发布会,首次向外界展示近年来开展警企联合创新成功开发的多个5G新警务创新应用场景。据悉,去年,中山市公安局正式成立警企联创中心,陆续引进了华为、海康威视、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各领域领先企业、院校等开展联合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公安业务创新,推进污水验毒监测、警务云大数据平台、视频智能化应用、互联网+交通治堵等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借助云计算、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科技创新成果,中山市公安局正在主动承接公安部和省公安厅战略在中山落地,推动“智慧公安”战略向2.0版本升级,着力打造智慧新警务“中山样本”。
撰文:何伟楠姚舞云李蕾图片均由中山市公安局提供
编辑统筹:甘韵矶
探索
搭建大数据平台“智慧公安”实战初显身手
时间回溯到3年前,2016年,中山市公安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整体仍然比较薄弱,达不到公安部、省公安厅的要求,与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距甚大。
2017年5月,中山市公安局紧跟科技发展潮流,抓住新一轮警务改革的契机,在广东省公安厅智慧新警务的总体框架下,正式提出“智慧公安”战略。中山市公安局根据本地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和需要,科学规划了“智慧公安”建设的总体框架:即以“共享、高效、实战、安全”为核心理念,全力推进以“五智五精”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公安”建设,打造“一个智慧大脑”(大数据中心),搭建“五大警务应用平台”,即建设智情预警平台实现精密维稳、建设智感防控平台实现精确防范、建设智侦合成平台实现精准打击、建设智服惠民平台实现精心服务、建设智管强警平台实现精细管理。
中山市警务云等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完成,为中山公安工作智慧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力。
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中山公安警务云,可提供240多台云主机、896核计算能力、300TB存储能力,计算和存储能力较之前分别上升8倍和30倍以上,全局大部分应用已迁移上云;大数据应用平台建成投入使用,汇聚了各类数据1376类、273亿条,较之前上升8倍以上。中山市公安局已成功申报公安部移动警务应用创新试点,率先在全省完成新一代移动警务系统建设,指尖警务模式初步形成;技防社区、摩托车智能防控系统、智慧视频系统等感知项目和视频云平台迅速推进建设,公安智能感知体系不断完善。
一系列“智慧项目”的高效推进,让“智慧公安”的实战应用战果开始显现。在视频应用体系建设方面,中山市公安局已在19个镇区安装结构化视频前端1119路,2017年9月至今,共抓获全国在逃人员618人,破获各类案件1113起;免费安装摩托车RFID电子标签20万个,盗窃摩托车案件连续两年大幅下降。
今年上半年,“智慧公安”模型研发和实战应用支撑扫黑除恶、飓风2019、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集中整治等中心工作,助推全市刑事破案上升3.5%,现发命案全破,“双抢”警情同比下降83.1%、立案下降57.1%;推进智服惠民建设应用,全面推广24小时自助办证服务,建成自助办证厅26个、安装自助办证机110台,研发建设“平安中山”便民服务APP平台,基本实现公安审批服务“一次办”“网上办”“自助办”。
2018年,“智慧公安”建设项目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通过“智慧公安”建设,中山市于2017年第六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第四次捧得“长安杯”,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最平安城市排行榜”上,位列全国第五、广东第一。
成效
警企联合创新5G新警务进入实战应用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智慧警务建设如何才能高效推进?
几年前,中山市公安局就已在探索警务改革路径的过程中,提出了这一命题。答案是,必须打破以往公安自建自用的“旧套路”,以开放性的创新建设思维取而代之,引进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的社会力量,参与智慧警务建设。
2018年,中山市公安局开始尝试警企合作共建模式,积极创新发展理念,主动与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山市公安局先后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华为、海康威视等单位、企业合作,开展警务云和多警种融合平台、大数据应用平台、云网融合平台等研究合作;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合作,确立了全国首个“污水验毒”试点,建立“污水验毒”监测毒情体系,并获得世界权威学习期刊《Nature》报道;与高德公司合作,构建“互联网+智慧交通”可视化指挥平台,探索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这些探索实践,推动了长期困扰中山公安的多个领域工作难题得到解决。
今年1月3日,中山市公安局警企联合创新中心启动建设,警企协同合作创新的共建模式正式在中山确立。
中山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郑泽晖说,警企联合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中山市公安局贯彻落实公安部公安大数据战略和省公安厅智慧新警务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中山“智慧公安”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合作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中山市公安局将进一步深化警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搭建警企联合创新中心,邀请优秀企业进驻联创中心,警企双方将围绕中山公安业务的实战需求,共同开展公安科技前沿研究、应用创新和成果推广,以实现建设者、使用者和企业的三者协同。
“警企联合创新中心就如同一个"孵化器",由公安局提供场地、应用环境等资源,由企业提供硬件、人员和技术支撑,共同孵化创新产品,服务于中山"智慧公安"建设,服务于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郑泽晖表示,中山市公安局警企联合创新中心是警企战略性互动合作的有益尝试,是驱动警务机制创新的大胆探索。依托警企联合创新中心,中山市公安局正在联手国内具有公安科技信息化相关行业经验的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扩展合作成果,共同开展创新研发、检测认证、培训交流和成果展示,探索构建“智慧公安”生态体系。
中山市公安局在9月9日发布会上展示的多项5G新警务创新应用,正是创新搭建警企联创机制的最新创新成果。警企紧密结合基层实战开展警务技术协同创新,正在推动先进技术与中山公安实战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中山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管理的能力水平。
升级
全面打造“智慧新警务”良性生态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山“智慧公安”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和显著的实战应用效果,但在规划、建设、实战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离“智慧公安”规划的目标和愿景,还有不小的差距,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正在对智慧公安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科技的应用永远滞后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科技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智慧公安"的建设也是如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跟不上新技术发展,就会被新技术淘汰。”郑泽晖表示,中山“智慧公安”建设还存在多方面的短板,首先,规划相对滞后于科技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平台虽已建成,但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部省大数据智能化规划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根据新的发展变化在理念、平台、数据、机制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第二,各平台、数据集成不足、标准不一,实战应用上下不通、活力不强,缺乏对项目建设必要性、协同性的整体性把控,导致整体效能不高;第三,开放不足、应用不强,信息化部门埋头搞建设,系统使用者没有介入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梳理工作,同时,很多项目建设后期缺乏试运行检验,没有形成意见反馈、优化升级的闭环流程,离全警应用、深度应用还存在不小差距。
郑泽晖认为,在推进中山“智慧公安”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埋头拉车,继续按照既定规划扎实抓好项目建设,搭建完成智慧公安总体框架;更要抬头看路,积极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调整既有规划,建立公安信息化建设常态机制,建设高度集成、高度共享、高度智能的智慧公安警务体系,确保始终站立在信息化浪潮的潮头。
为了解决目前中山“智慧公安”建设中存在的难题,中山市公安局正在顺势而为、迎接挑战,在“智慧公安”建设思路的指导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建设“智慧公安2.0”的目标,全面构建“智慧新警务”良性生态。
目前,中山公安系统正全面升级建设“智慧公安2.0”警务体系,根据“智慧公安2.0”的架构愿景,中山市公安局将瞄准世界警务科技前沿,以“集约、智能、协同、扁平、共治、共享、创新”的发展理念,按照信息数据“大采集、大集中、大整合、大应用”的步骤,全力打造1个能力中心,通过智慧新指挥和移动警务2大抓手,实现情报、指挥一体化,建设标准保障、安全保障、运维保障3大保障体系,夯实感知网、传输网、警务云、视频云4大基础工程,精耕智情预警、智侦合成、智感防控、智服惠民、智管强警5类核心实战应用平台,建成一个高度集成、高度共享、高度智能,贯穿打、防、管、控、建等环节的“智慧公安”警务体系,全面推动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公安机关战斗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路径
推动新一轮改革
实现智慧警务“四大转变”
目标已经明确,中山“智慧公安”向2.0版本升级的路径也已日渐清晰。
郑泽晖认为,要实现“智慧公安2.0”建设,就必须通过新一轮警务改革实现“四大转变”,即推动信息化警务向智能化警务转变,推动后知型警务向先觉型警务转变,推动管理型警务向服务型警务转变,推动粗放型警务向精细化警务转变。
具体来说,推动信息化警务向智能化警务转变,要统一建设市一级共性领域的应用系统和开放平台,实现不同应用领域的融合贯通;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实现各类数据关联分析、异常检测等,创造数据价值,实现各类警情的预测与评估。推动后知型警务向先觉型警务转变,要研发社会治安智能分析模型,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变被动为主动。推动管理型警务向服务型警务转变,则要寓管理于服务,进一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利用信息技术打通警种间业务数据保护壁垒,改造和优化服务流程。推动粗放型警务向精细化警务转变,需要针对重点行业部门,依托实名制采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手机APP,实现全天候、全过程监管,实现社会精细化管理;依托大数据建设,进行整理、归类、分析、预测,实现队伍精细管理。
“智慧公安”工程的升级路径,还根植于其愿景规划之中。目前,中山市公安局正着力打造1个能力中心,打通信息壁垒,推进数据整合;完善2大抓手,实现云到端扁平化贯通;构建3大保障体系,打牢技术支撑;夯实4大工程,提升智能水平;精琢5类核心业务,打响应用战役,拓展深度广度。
例如,在完善智慧新指挥、移动警务方面,中山公安正着力建设功能完备、信息全面、反应灵敏、运作畅顺、指挥高效、处置专业的智慧新指挥中心,打造集“图情指行”于一体的“扁平化、集成化、可视化、实战化、现代化”的新一代指挥体系;搭建互联互通、安全可信的跨网络、跨平台、跨部门基础设施,加强横向应用融合,构筑种类丰富、功能强大、管理高效的移动应用生态圈,实现警务应用全面移动化。
目前,中山市公安局移动警务终端配备率已达100%,上线应用21个,月使用总量突破387万人次。实战应用中,全局通过移动警务系统或系统间联动累计抓获全国在逃人员43名。
围绕公安部“公安大数据”战略和省公安厅“智慧新警务”战略,当前,中山市公安局正在着力构建以大数据智能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公安2.0”新模式,推动警务机制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打造中等城市社会治理的“中山模式”。
时间线
通过“智慧公安”建设中山公安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2012年以来,中山市刑事发案实现“六连降”
●2014年以来,中山市刑事破案“四连升”
●2017年,中山市第六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第四次捧得“长安杯”
●位列“2017年中国最平安城市排行榜”全国第五、广东第一
●2017年9月至今,中山公安共抓获全国在逃人员618人,破获各类案件1113起
●2018年,中山“智慧公安”建设项目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新闻推荐
耕耘教坛满桃李 德艺双馨献余热 中山老教师何鸿境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退休后致力发展老年合唱艺术
坚持发光发热的退休教师何鸿境。在中山市老干部大学合唱团,老团长何鸿境都被团员们昵称为“何校长”。今年74岁的何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