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垃圾处理装备应用于日常绿化维护和灾后路障清理。该装备“吃”进树干、枯枝和树叶,“吐”出直径约4-12毫米的木屑,每小时处理量达50吨以上,产生的木屑还可用于燃烧发电或堆肥。上周四至上周六,中山市垃圾处理技术交流会在火炬区召开。来自广东省政府部门以及专业协会、国内环保企业、欧洲厂家的400多名行内人士参加此次更新知识的“充电”培训。国内外专家指出,各地区的垃圾填埋场正面临提前“爆仓”问题,城市也会大概率遭遇台风、洪灾等天灾带来的垃圾突发激增事件。
与会专家强调,城市要给垃圾做“减法”,提前预防天灾做“加法”,必须要在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先进装备更新等方面加速推进。此外,由于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在固体垃圾收集、破碎、筛分、有用资源回收开发等环节,城市引入先进装备将成为趋势,也符合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文/记者 范展颢 图/记者 余兆宇
- 专家言论 -
观 点 1
垃圾分类利于破解“垃圾围城”
“垃圾围城”是国内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山市垃圾处理技术交流会以中山市邻近的佛山市为例,提供了一组参考数据——2018年,佛山拥有常住人口749万人,产生固体垃圾约350万吨,平均每人产生固体垃圾约0.47吨。
本次技术交流会的专家来自省应急管理厅消防总队、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省应急装备专业委员会、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等机构,以及中山斯瑞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德马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奥地利Komptech公司、丹麦Linddana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针对垃圾处理问题,专家观点百家争鸣。
“每座城市在经济条件、产业定位、市民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然而,一个人一年产生约半吨固体垃圾,基本符合当下状况。”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健明告诉记者,“中山、珠海、东莞等大湾区城市,乃至于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一年产生多少固体垃圾,大致能算出来。”
胡健明强调说:“兴建新的垃圾填埋场,过程和手续非常复杂,不可能一两年内就找到替换场地。原有填埋场"爆仓",固体垃圾依法不能运往外地处理,结果就是"垃圾围城"。因此,针对固体垃圾,必须做"减法",让总量、体积这两个参数有效降下来。”
对于胡健明的讲法,广东省应急装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大荣表示赞同。
黄大荣告诉记者:“给固体垃圾做"减法",最基础的措施是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我国推进垃圾分类逾20年,真正行之有效、真正落到实处的经验是最近的上海市"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它按照全面的规定和精细的划分标准,有效实施垃圾的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分类搬运,从中有效回收可再生利用的资源,最终让走向填埋场的垃圾总量大幅减少。”
黄大荣指出,在固体垃圾中,40%至50%的有用资源可再生利用,30%至40%的废弃物通过高温环保焚烧发电、堆肥等方式进行二次利用,30%左右的固体垃圾最终运往填埋场。
胡健明回应说:“事实上,在珠三角和广东地区,运往填埋场的固体垃圾总量依然偏高。有用资源未能彻底回收,垃圾发电等二次利用比例偏低,填埋场的压力依然偏大。”
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经验,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在国内各省区、各城市全面铺开,运用法律和奖惩手段保障实施。
观 点 2
垃圾做“减法”有赖先进装备支持
强力推进垃圾分类措施,业界需要怎样配合?
胡健明强调说:“一定要有先进装备去配合,处理能力与固体垃圾的产生量相符,才能让更多垃圾实现资源回收、二次利用、增加全社会能源供给等功能,给堆填区"延寿",有效避免"垃圾围城"。”
黄大荣是研究应急装备的学者,他说:“以往,先进装备来自国外,售价昂贵。国内多数城市当年也不太富裕,政府部门和民间环保公司难以承受洋货的经济负担。最近10年,类似的先进装备在珠三角地区的中山市、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市开始生产,走过了从低速装备、高速装备再到大功率高速装备、智能大吞吐量装备的发展阶段。”
黄大荣表示,近10年,国内城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有显著增长,国产先进装备的价格约为进口货的5-7成,售后服务队伍随叫随到。在“一增一减”的大背景下,处理固体垃圾的先进装备,产量和销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协助城市探索破解“垃圾围城”问题。
黄大荣举例说:“固体垃圾粉碎机再加上筛分机,是做"减法"的基础性先进装备。垃圾成为碎片,体积只相当于原来的2成左右。四五辆货车的运量,现在只用一辆货车即可。再加上筛分机的协助,金属、塑料等资源得到回收。此外,可用于发电、堆肥的材料也得到二次利用。最终,3成左右的垃圾残余物流向堆填区,这是最有效的减法。”
观 点 3
更新装备, 预防垃圾“加法”事件
严洪是省应急管理厅消防总队的高级工程师。对于废弃物处理,他更关注突发的垃圾“加法”事件。
“突发天灾往往导致城市固体垃圾产生量突然激增。”他告诉记者,“2018年"山竹"台风和2017年"天鸽"台风,给珠三角地区带来严重影响,树木倒伏和折毁严重。”
严洪举例说:“灾后路障清理3-5天内仍未完成,道路不通;市面各类"加法"垃圾在一周内还搬不走,群众意见就很大,也影响灾后复产和重建工作。去年"山竹"台风过后,珠海市的路障和垃圾清理完成最快。然而,灾后好几天,部分城市还要向市内相关企业、邻近城市相关部门借用大型装备。”
他评点说:“另外,在经济发达地区,不时有工厂出现安全事故,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要及时清理。这说明了城市应急装备必须做到按需配备、定期更新、数量充足、准备充足,才能有效应对因灾产生的突发性垃圾激增,阻止垃圾"加法"事件的发生。”
- 业界案例 -
国产设备如何满足城市需求?
加强研发巧借“外脑”
结合实际“私人定制”
针对固体垃圾处理的先进装备,中山或珠三角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的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去年"山竹"过后,中山市沙溪镇某大型小区遭遇树木大面积折毁,近半道路中断。该小区使用8年前生产的低速粉碎机进行树木清理,耗时10天。如果利用最新的国产大功率高速装备,两三天内就能完成破碎清理。”
在此次交流会上,相关部门拉来了多套先进装备进行演示。记者发现,这些装备的造型如同动画片的“钢铁怪兽”,可利用货车拖运至任何场地。它们吃进去垃圾,吐出来“宝贝”。
例如,由中山斯瑞德生产的“大件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将钢丝床垫、冰箱、油漆桶、自行车等不断“吃”下去。这些装备安装了大型刀片滚轴,将异物进行切分和撕碎。最终,出料口“吐”出不足直径约20厘米的碎料。
该公司创立于2010年,现已发展为生产该类装备的国内龙头企业。公司战略总监缪家文告诉记者:“碎料再利用分筛机进行分选,经过清洗、干燥等程序,就能过滤出塑料、金属、木材、海绵等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让垃圾实现了总量降低。”
胡健明点评说:“近年,中山在垃圾处理先进装备生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出现了斯瑞德、德马克等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积累的共同经验是,积极借鉴国外技术,直接聘请外国专家参与国产装备的研发。针对国内不同城市的不同需求,装备体现了"私人定制"的特点。”
新闻推荐
又到一年送兵时 惜别亲人赴军营 今年中山市征集的540名男兵将分13批次赶赴全国各地服役
昨日,胸口别着红花的新兵整装待发。本报记者黎旭升摄本报讯(见习记者李鑫)9月11日上午6时,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中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