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明(右)在实际操作中指导儿子胡毅。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父亲从医36年,儿子从医3年多,他们坐诊同一所基层医院,矢志救死扶伤造福群众成为当地美谈。9月10日,记者来到火炬开发区医院,见到了胡昌明、胡毅父子,了解了他们的行医故事。
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杨秋雨
■父亲行医36载,“对病人好,医术精湛”
今年快60岁的胡昌明是火炬开发区医院预防保健科的主任,从医整整36年了。36年里救人无数,他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手术,给多少病人看过病。他的手机里保存的大部分都是病人的电话号码,二十多年前的病人的电话他都留着。
来中山之前,胡昌明在湖南老家曾做过3年内科医生、22年外科医生并且当了十几年院长。2008年他从湖南调到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医院,担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2013年,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开,他回到医院担任预防保健科主任,一直干到现在。
胡昌明用心服务病人,找他看过病的患者下次还要找他,当中甚至包括一个多年前的湖南岳阳病人。去年7月份,这位病人在当地检查出胆囊结石,于是发微信咨询胡昌明,表示想到中山看病。胡昌明告诉病人,这个手术在当地也能做,而从湖南到中山来回路费一千多元,不划算,病人却还是执意来到中山找到了胡医生。
“对病人好,医术精湛”是病人们对胡昌明的评价。胡昌明现在一周坐3个半天的专家门诊,找他看病的患者要加他微信,他从不拒绝,他的电话24小时开机,下班后经常还有病人在微信上或电话里向他咨询病情,他都一一耐心解答。
■儿子为圆医生梦,工作5年后重新高考
胡毅现在是火炬开发区医院影像科的医生,今年36岁。在从医之前,其实他曾在长沙一所高校任教5年,而促成他最终辞掉教职重新高考的原因,一是他自小的医生梦,二是亲身经历的爷爷中风事件。
胡毅自小怀有医生梦,但第一次高考时遵从了父母意愿填报了师范院校,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在湖南长沙一所高校任教,虽然工作稳定,生活安逸,但胡毅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
2010年年底,家里发生的一件事让胡毅最终下定决心。那年,胡毅从长沙赶到岳阳老家与爷爷团聚,相见甚欢,他和80多岁的爷爷都喝了一点酒,没想到晚上12点左右,爷爷突然躺在床上说不出话,嘴巴也歪了。胡毅惊慌失措地给远在中山的父亲打电话,父亲说是中风,让他赶紧打120,把爷爷送到当地最大的医院治疗。
到了医院,医生说爷爷年纪大了,做溶栓手术风险较大,建议保守治疗。就这样爷爷出院后只能坐轮椅了。“如果我是医生,遇到爷爷中风,就不会惊慌,会第一时间送他上医院,爷爷平时身体硬朗,我如果懂医,就会签字坚持让爷爷做溶栓手术,这样爷爷以后的生活质量也会好一些。”2011年3月,胡毅决定辞掉教职重新高考,“当你把所有退路都断掉,又怀着强烈的学医梦,就一定能成功。”复习半年后,近30岁的胡毅重新走进考场,如愿考上了一所医学院校,学习临床医学专业。
■父子接力做“一心装着患者”的好医生
如今虽然在同一家医院、同一个楼层工作,但父子在不同的科室,平时碰面的机会很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疑难病例,胡毅回家后都会向父亲请教,父子俩经常在家为一个病例讨论几个小时。
有一次,胡毅上班时去找父亲探讨一个病例,正好看到一个60多岁的老人要做胃镜检查,但带的钱不够,还差160元钱,父亲毫不犹豫地从身上掏出钱递给患者,让他先去交费看病。“现在很少看到对病人这么好、技术这么全面的医生了。”听了与胡昌明共事11年的护士长凌娜的一番话,胡毅才知道父亲常常有这样的善举。把病人当亲人,一心装着患者,“我要向父亲学习,以父亲为榜样。” 胡毅说,父亲很快就要退休了,但退休后仍然愿意在基层发挥余热。今后他也愿扎根基层,接过父亲手上的“接力棒”,不断锤炼医技,为更多的病人服务,做一个像父亲那样有口皆碑的好医生。
新闻推荐
广东广播电视台大型系列直播节目《飞越广东》走进中山 全方位展现中山的实力与魅力
本报讯(见习记者王欣琳)9月15日,由广东广播电视台携手21个地级以上市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系列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