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明峰已快速发展成为国产CT制造领域的重要新生力量之一。图为广东明峰CT产品展厅。
近期,中山中科富海完成了第一台大型4.5K低温氦制冷机/液化装置的组装测试。图为技术人员在组装设备。
7月23日上午,由江龙船艇自主研发打造的中国首艘甲醇燃料动力船艇在中山市神湾江龙船艇科技园的码头下水。
日前,刚刚成立2年的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中山中科富海”),独立完成了第一台大型4.5K低温氦制冷机/液化装置的组装测试,迎来客商的验收。中科富海研发制造的大型低温氦制冷机/液化装置,打破了国外产品和技术在国内的长期垄断。
7月23日,由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龙船艇”)自主研发的甲醇燃料动力船艇,在中山市神湾江龙船艇科技园正式下水,成为我国首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燃料动力船艇,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制造领域的空白。
经过4年多研发,今年年初,广东明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东明峰”)成功打造出首台256排/512层CT样机。这款核心部件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T,成为目前国产超高端CT设备的标杆。
中科富海、江龙船艇、广东明峰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研发制造方面的重大突破,离不开中山市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引导。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山市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大力实施“首台套”扶持政策,出台实施了《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与使用,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抓住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台套”带来的创新力,正在带动中山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崛起。
创新
4年锻造出拥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国产超高端CT
“一般人的心脏和拳头大小相当,平均直径大概为12厘米,CT对心脏扫描成像的技术要求,不仅在于心脏的尺寸对CT探测器宽度提出的要求,由于心脏一直是跳动的,CT设备的扫描效率对于成像的精确性尤为重要。”
广东明峰副总经理赵永华介绍,排数是螺旋CT的一个重要的硬件指标,排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着CT的扫描效率,排数越低,意味着扫描时间越长。对于跳动着的心脏来说,扫描越慢,扫描心脏各个侧面形成的重叠影像误差就越大,对于重大疾病的检测结果,这样的误差显然是不可接受的。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较多的是16排、64排螺旋CT,为了降低因为心脏跳动而引起的扫描误差,医院通常会采用检查前为病人注射一种让心脏跳动减速的药物,这无形中给患者增加了身体负担和医疗风险。
要解决类似的技术难题,使用高排数CT,成为根本办法。高排数CT转速更快,扫描效率更高,在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周期内,可解决任意复杂心律和心率的冠脉扫描,这对于心脏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但是,残酷的现实是,目前,256排以上的CT设备,全世界只有GPS等跨国公司具有量产能力,国内超高端CT市场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这也是广东明峰研发超高端CT机的重要动力。
赵永华介绍,广东明峰已具备64排螺旋CT的生产能力,在2015年,公司选择跳过对128排螺旋CT的研发,选择对更高端的256排CT设备进行研发立项。“由低端到高端难,由高端到低端很容易,所以,我们选择自我加压。”赵永华表示,公司集中核心研发团队的精力开始研发256排螺旋CT,用2年多的时间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于2017年开始打造样机。今年年初,由广东明峰前后共历时4年多打造的第一台256排/512层螺旋CT样机正式出炉,这台超高端CT放弃了传统的平板探测器,而是大胆采用了自主创新研发的球面探测器设计,让CT扫描效率得到大大提升,照射时间缩短也使得CT的辐射剂量比以往更低。这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T的成功问世,标志着广东明峰在超高端CT设备研发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成为目前国产超高端CT设备的标杆。
256排/512层螺旋CT,不仅是广东明峰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一台超高端CT设备,也是中山市重点支持和引导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018年度《中山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明确将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系统、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系统等高端医疗器械研发项目纳入“首台套”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以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自主研发。
赵永华介绍,目前公司正在对256排/512层CT样机进行调试,未来完成第三方产品性能检测、临床试验、申请注册、生产销售、完成用户使用报告等一系列程序后,广东明峰将正式为这款设备申请认定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突破
自主研发打造中国首艘甲醇燃料动力船
7月23日上午,一场简单而隆重的下水仪式在中山市神湾江龙船艇科技园的码头举行。全球甲醇行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赵凯、工信部甲醇汽车试点工作专家组秘书长魏安力、中国船级社珠海分社总经理杜元宏、法国船级社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武铮等国内外甲醇应用领域权威均到场,为的是共同见证一艘甲醇燃料动力船艇的下水。
当日9时40分许,全球甲醇行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赵凯宣布,中国自主研发的首艘甲醇燃料动力船艇正式下水。在众人瞩目下,组装一新的大船徐徐滑向西江水域。赵凯表示,由江龙船艇自主研发的中国首艘甲醇燃料动力船艇,填补了我国在甲醇船艇设计建造领域的空白,对于甲醇燃料在国内船艇领域的推广及产业化应用具有示范性意义。
据悉,早在2017年9月6日,江龙船艇就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双方正式就甲醇双燃料船舶研发制造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打造甲醇双燃料船舶产业平台,并推动该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历经近两年的研发,江龙船艇成功打造了这艘甲醇燃料动力船艇,目前,该船艇主要应用于商业化的实验和验证等工作。
魏安力高度评价江龙船艇研发的甲醇燃料动力船艇,他表示,甲醇不含硫,属于清洁能源,其经济性、环保性均远远优于石化燃料,而且我国的能源结构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目前煤制甲醇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甲醇燃料在新能源汽车等诸多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但是在船艇制造产业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甲醇燃料动力船艇产业前景可期。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出台的《船舶燃料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国际公约》,2015年,排放控制区的船用燃料油硫含量要求从1%降低到0.1%;到2020年,所有船用燃料硫含量不得超过0.5%。
赵凯表示,对于船艇生产制造企业来说,新的国际环境和市场环境决定了研发替代能源动力系统势在必行,江龙船艇在甲醇燃料动力船艇研发方面取得的突破,为我国新型船艇研发打开了局面。
与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系统一样,甲醇双燃料货运船,也是中山市重点支持和引导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被纳入了2018年度《中山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中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项目。
中山市通过“首台套”政策,引导支持江龙船艇成功研发甲醇燃料动力船艇,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了中山制造的市场优势,还在于大大提升了中山制造企业的核心创造力,并带动高端制造业形成创新发展的新氛围和新秩序。
提升
4年支持160个“首台套”突破多领域关键技术
“首台套”,代表着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制造的最核心成果,是创新能力的代名词,是先进生产力的最新结晶。要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高精尖”的道路,就必须大力引导支持企业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开展科技创新,积极打造各行各业的“首台套”。这一点,对于以装备制造业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的中山来说,更为重要。
近年来,中山市大力响应国家有关部委提出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内实施“首台套”扶持政策的精神,根据中山装备制造产业的布局和规划,相继出台了多项有力的政策,集聚各种产业发展要素和资源,引导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
去年8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称《行动计划》),实施首台(套)突破工程,成为这一政策的八大主要任务之一。根据《行动计划》,中山市聚焦《中国制造2025》和中山高端装备产业重点领域,研制突破一批对产业与应用具有重大带动和战略引领作用的标志性高端装备产品,掌握一批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部分高端装备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制市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推动一批首台(套)重大高端装备在关键领域、重大工程实现应用。计划到2022年,研制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累计100项以上。
为了支持首台(套)研发和推广,中山市分别对市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到中山进行产业化、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已获得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制定了扶持和补贴政策,大力实施首台(套)保险保费补贴,实施首(台)套应用推广鼓励政策。
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支持研发应用,突破关键技术,中山市围绕重大短板装备,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和使用首台(套)产品。2015年以来,全市160个首台(套)装备产品获得1.6亿元省、市装备专项资金支持。其中,获省扶持项目70个,获得奖励资金1亿元;市级资金支持项目82个,获得奖励资金6294万元。
赵永华表示,中山企业在研发和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同阶段享受政府提供的相应扶持政策,降低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试错成本,减少了企业推广新型设备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企业研发“首台套”、冲击产业高端的信心和决心。
■典型案例
中山引进低温科技龙头中科富海
瞄准“首台套”
打破国外垄断
9月5日,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中山中科富海”)的生产车间内,刚刚完成组装测试的一台大型4.5K低温氦制冷机/液化装置,正式迎来厂商的验收。这也是中山中科富海成立2年多来,独立完成组装测试的首套大型4.5K低温氦制冷机/液化装置。
大型低温制冷机及大型液化装置,在超导加速器、超导强磁场、反应堆冷中子源CNS、散裂中子源SNS、超导电力设备、超导磁悬浮、宇宙低温环境模拟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大科学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设备,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北京中科富海,是以中科院理化所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成果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是国内唯一、全球第三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制造与工程系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中山中科富海常务副总经理汪新坦言,此前,公司曾在珠三角多个城市寻找落脚点,最终选择了扶持力度最大的中山市。2017年8月1日,中山中科富海在中山市翠亨新区正式成立,成为北京中科富海的控股子公司。这也标志着,北京中科富海正式将其核心装备制造基地落子中山,拟建成覆盖液氢、液氦到超流氦温区的大型低温装备制造基地,实现生产氢、氖、氦等气体分离、液化及储运装备。目前,公司位于翠亨新区的新工厂正在建设中,今年年底可建成并正式投产。
北京中科富海的主营产品包括4大类:大型低温氦液化装置及氦制冷机,天然气提氦装置、天然气液化及天然气化工,氢能、煤化工及分布式能源,气体业务及气体工程。此次,中科富海(中山)瞄准行业尖端打造的大型4.5K低温氦制冷机/液化装置,就属于其第一大类的主营产品。目前,由中科富海研发与制造的20K温区以下的大型低温氦液化装置及氦制冷机系统,可以满足各种大科学工程的需求,打破了国外产品和技术的垄断。
中山中科富海的顺利落地和快速发展,以及先进装备的研发和生产,都离不开中山市向装备制造企业发出的一系列的政策“红利”。
汪新介绍,这台大型4.5K低温氦制冷机/液化装置,代表着中山中科富海落地中山两年来最新的产业化成果,在设备研发阶段,公司获得了中山市政府在启动资金、人才引进、产业扶持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些政策“红利”与企业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未来,中科富海计划在中山打造全国氦资源的交易中心,并依托位于翠亨新区的核心装备中山制造基地,吸引氢能源上下游企业在此“抱团”,在中山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产业链。
今年是中山中科富海第一次参展珠洽会,汪新透露,公司将携带这款最新产品亮相展会。
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
产业发展5年目标
●到2022年,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
●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15家,超5亿元企业达到30家。
●到2022年,研制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累计100项以上;新增授权发明专利累计200件以上;建成5个以上公共服务平台或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到2022年,引进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累计40个以上;新开工高端装备制造项目30个以上;新投产高端装备制造项目30个以上。
撰文:何伟楠范秋菊
摄影:叶志文
编辑统筹:胡素青
新闻推荐
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公示 中山市石军村新伦村榜上有名
本报讯(记者周振捷)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始公示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全省各地市100个村榜上有名,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