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护理团队设计的新型病人服方便穿脱与临床观察。南方农村报讯9月17日是第一个世界患者安全日,主题是“人人参与患者安全”。当天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处长刘秋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患者安全是永恒的话题”,为消除医疗隐患,全院上下都致力于建设患者安全保障体系。
医生:定期模拟急救
日前,一位扁桃体癌手术后患者感觉呼吸不畅,连夜从湛江赶来中山一院就诊。患者走进耳鼻喉科的诊室,接诊的柴丽萍教授发现患者满头大汗,呼吸困难、喉喘鸣,判断患者出现了急性喉梗阻,立刻安排病人吸氧,由专人送到院内紧急行气管切开术,为患者打开气道,整个过程耗时不超过8分钟。这得益于该科室定期开展的紧急情况模拟演练。
“耳鼻咽喉科经常有些气道梗阻、呼吸困难的急症患者,如何保证在5分钟内建立一个新气道,确保患者生命安全?”耳鼻喉科党支部书记王章锋教授表示,耳鼻喉科为此开发了情景模拟训练,查找威胁患者安全的风险点,不断加以改进,明确规章制度,并定期检查。
此外,该科室积极开展“每天与患者沟通多一些”活动,对于初诊患者需保证8分钟以上的交流时间。
护士:创新护理发明
护士是医疗行为的具体执行者。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表示,各个护理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改良,设计出许多小发明。
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部创新小组就发现普通病人服不能满足危重症患者治疗护理需求,临床上常出现不穿或反穿病人服的现象。为此他们特制了一款方便抢救、管道护理、便于穿脱与观察的多功能危重症病人服,推广使用后获得了临床护士、患者及照顾者的一致好评。
据不完全统计,中山一院护士们设计了300多件与患者安全有关的创新发明。
协作:标本转运零差错
去年,该院自查发现有6个标本出现了转运留置等情况。发现问题后,中山一院多部门联合搭建了标本转运的全链条透明化管理体系,利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从标本转运全链条跟踪管理。“若标本在规定时间内未送达,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应科室,还会上报到医务部门。”刘秋生介绍。
此后,该院杜绝了标本转运留置时间过长、漏送样本、标本丢失等情况的发生。该项目还在今年入选国家卫健委患者安全案例第3期“2019年十大优秀案例”,向全国分享推广。
新闻推荐
中山市儿童福利院创新养育模式,“模拟家庭”进一步提质扩容,让更多孩子感受家庭温暖 退休阿姨再当“妈” 收获感动收获爱
爱心妈妈郭爱冰照顾年幼的孩子。曾是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宿舍管理员的爱心妈妈周丽君,用爱心耐心照顾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