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兜底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既实现应保尽保,又实现了精准帮扶,彰显力度也透出温度。图为火炬开发区六和社区长者食堂。(资料图片)
牵起孤残儿童的小手,抚平鳏寡孤独者的心酸;试点大病困难救助,破解因病致困难题;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困难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兜底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各项民生建设逐项稳步推进:2019年,中山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050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后,共对1939人次实施慈善专项救助,发放慈善救助金445.48万元;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85家,长者饭堂集中就餐点15个……
兜底保障从无到有越织越密
西区沙朗社区的黄凤(化名)青年时外嫁,经历一段不愉快婚姻后回到中山,她患有糖尿病,逐渐失明,没有生活来源。申请为中山市低保户后,如今每月她收到低保金和分类救助金,因病产生的每月600多元药费几乎都能报销。西区办事处还为其申请了每周3次的免费家政服务。“过去这些想都不敢想,如今中山对低保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政策很到位。”
《中山市志》记载,70年前,中山没有低保的概念。1955年,中山县对缺乏劳动能力鳏寡孤独、老弱残疾实行“五保”供养(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养)。一般以供给基本口粮为主,每月每人补贴生活费2-10元;1985年,全市“五保”户每月人均生活费为48元;1990年,“五保”户标准还是月人均原粮45斤、生活费86元。
1997年,中山正式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家庭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困难家庭实施差额救助。当年低保标准为“城镇对象220元/人/月,农村对象180元/人/月”。
随后,2007年建立低收入家庭制度和分类救助制度;2011年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城镇农村“一碗水端平”;2012年,中山市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每年根据上年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上调,直到2018年,已提高到976元/人/月,全年发放低保金6395万元。今年1月,中山低保标准根据自然增长机制再次提高到1050元,年增幅7.6%,截至8月底,全市已发放低保资金2994万元。
70年来,中山市兜底民生保障网在政策不断完善中越织越密,既实现应保尽保,又实现了精准帮扶,彰显力度也透出温度。
困难家庭大病救助一帮再帮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市民政局深调研发现,中山不少户籍家庭中,患病前生活过得去、患病后却没有“双低”家庭过得好。
2013年12月底,《中山市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办法》出台,并经2016年、2018年两次修订完善,破解了支出型贫困的医疗救助难题。过去只对“双低”家庭开展医疗救助,如今凡患病后家庭医疗支出超过当年收入的一定比例,也能纳入到政府医疗救助范围。这样一来,人人都是潜在的救助对象,边缘困难群体不再病不起。
而有的家庭在享受社保、医疗救助金后仍觉得困难。2018年,市民政局率先在全省建立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采用“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慈善资金”的运作模式,对该群体一帮再帮。如不久前的新生儿小芯一出生患上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总医疗费用高达28.31万元,医保报销后剩余14.44万元,获得政府医疗救助金9.99万元后,仍有4.45万元没着落。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得知小芯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并给予慈善救助。最终小芯28.31万元的医疗费用中仅需负担其中的7.8%,即2.2万元。
据介绍,2018年4月18日运行起至2019年8月31日,帮扶中心共对1939人次的大病困难群众实施慈善专项救助,共发放慈善救助金445.48万元。
从“养儿防老”到居家养老
西区长洲85岁的梁伯碰到哪个街坊都说,西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工比孩子还亲。每周嘘寒问暖,组织专业医疗护工为其改善中风后护理问题,链接长者食堂“免费午餐”等。“过去说养儿防老,现在政府、社区和社工们提供的服务比子女还贴心。”
梁伯所言不虚,1990年,中山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仅有1家,社会福利院的床位数为65张,大部分老人只能养儿防老。2018年底,全市已有养老机构22家。全市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等合计提供养老床位9627张,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34.3张。
除了机构养老,中山目前还在各镇区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85家为在社区养老的老人提供便利。每个镇区都至少有1家镇(区)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火炬开发区、西区、小榄镇、三乡镇还实现村(居)居家养老全覆盖。
根据市民政局去年印发《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中山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量到质提升的实施方案》。这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免费为298名重点困难对象提供上门家政服务和116名重点困难对象提供送餐助餐。其他低偿服务老年人则可支付相比市场较低的费用或以优惠的价格享受。
同时,中山市在火炬开发区、小榄镇、三乡镇、沙溪镇、石岐区、南区等6个镇区试点开展长者饭堂助餐服务,已建成长者饭堂集中就餐点15个,每月受惠老人近千人,累计提供餐饮服务19.1万多餐次。
奋斗者说
市民幸福指数
不断提升
2012年毕业后来到西区,梁梦娜扎根社区一线从事社会工作已经7年。当地9个村居几乎都留下了她的脚印。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她总能通过吃透政策,链接社会资源,激发市民潜能。
结合多年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居家养老社会工作领域经验,她感触地说道:“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推出的民生大礼包越来越多。不少家庭案例说明,解决好家庭中一老一小问题,消除中年人奋斗事业的后顾之忧,可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她举例说,去年曾接待一名从贵州到中山的女儿家暂住的老人。原来,该老人在摔伤后需要辅具的帮助才能走动,女儿来到西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询问该中心提供“共享辅具”服务并得到了帮助。两个月后,老人和女儿一起来到服务中心充满感激地对梁梦娜说,“在老家没有这样的服务,没想到中山的居家养老服务如此贴心和便利。”梁梦娜说,如今该老人已经随女儿女婿定居中山,成为了西区的一名志愿者。正是中山民生的持续改善,市民不断提高的幸福指数,形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让市民投身当地发展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在她跟进的不少个案中,群众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又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赠重新回馈社会,形成爱的循环。
文/本报记者 徐钧钻 见习生 陈家浩图/本报记者夏升权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翔宇通讯员刘洪希)9月26日,中山市公安交警支队发布消息:9月30日零时至10月2日24时、10月6日零时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