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大信·新都汇已形成配套完善的一站式商业综合体。关键词:精品城市·人居踩盘
写字楼作为目前中山各大城市综合体的常见配套项目,其招商成色与自身配套水平密不可分。纵观目前主城区各大商圈,在人气上最有保证的依旧集中在石岐区大信·新都汇、东区利和广场两大板块。其中,作为目前石岐区商业氛围最为浓厚的区域,位于莲园东路的大信金座近期就推出了一批150至197平方米的写字楼单位产品,务求以灵活空间+商业配套吸引租购资源。
文/记者 梁展宏 图/记者 洪喜鹏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 大信金座商业写字楼
地 址 石岐区莲员东路
项目信息 大信·新都汇二期写字楼配套,主推150至197平方米单位
项目卖点 地处石岐区商业最繁华区域,配套设施完善
美中不足 项目周边路网交通压力较大
|记者踩盘|
依托大体量商业资源,城央商圈专业医疗门诊应运而生
说起如今的商业地产,相信大多数人关注的首要因素就是配套。众所周知,作为中山“3·28”以及市重点旧改项目,位于莲员西路大信·新都汇旁的大信·新都汇二期,占地约2.7万平方米,总开发面积约19万平方米。目前,大信·新都汇二期与大信·新都汇石岐店通过空中连廊与地下车道连接,一期二期联动形成50万平方米超大体量,定位为融合商场、主体商业街、写字楼、酒店、酒店式公寓的一站式商业综合体。
基于错位发展与吸引新客群的考虑,大信·新都汇二期引进的商家资源更注重从业态上丰富用户的体验感,多达30%进驻品牌为全中山首家,如24小时营业的知名火锅品牌海底捞、中山唯一真冰溜冰场追风冰上世界等,均是目前中山同类型商圈少有的商业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份,由大信控股集团投资兴办的“大信莲塘门诊部”也正式开业。大信莲塘门诊部位于石岐大信·新都汇二期,由大信控股集团筹备一年多时间建成,拥有国际品牌CT机、口腔CT机、彩照等先进设备,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等。医疗团队成员包括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博爱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等资深退休医生。业内人士指出,依托位于市内各地的城市客厅、商业综合体引入医疗机构设施,将有效新增便民服务新内容,同时增强各大商圈的服务功能。
|产品亮点|
以灵活面积段单位吸引租客和投资客
有业内人士认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型空间的供应,目前正在为传统写字楼市场带来转变,写字楼进入重运营时代。良好运营写字楼,是市场的刚性需求,更是行业观念的变革。如何突围求生,并持续为业主运作享有稳健的租金收入、有价值的资产,一直是每一个写字楼运营团队的核心关注点。
记者从走访中了解到,大信·新都汇二期除了商业裙楼外,1号、2号高层商业楼为公寓,3号楼为大信金座写字楼,4号楼为大信酒店、公寓。其中,目前大信金座正是在背靠商业体人气、商业配套的基础上,推出的可租可售城央写字楼物业。
大信金座的8楼至22楼为写字楼区域, 主打5梯10户围合设计,单位面积为150至197平方米,楼高4米。与大多数甲级写字楼一样,项目外立面以纯玻璃幕墙立面为主,配备了11米挑高大堂,大堂面积约400平方米,配备新风中央空调系统,公共区域带装修,套内为毛坯交付。
记者留意到,在商户进驻资源方面,目前8至9层为大信集团旗下的办公区域,10至12层为大信医疗公司,13层则为简爱家居、国美电器的办公区域。目前项目单位的可售区域为14层、15层,在楼层上算得上是比较适中的区域。
早前一些中山中小企业负责人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他们在租赁写字楼时除了看重配套外,写字楼单位的面积段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在前几年创业大潮风行时,很多企业都在风投等的资助下扩张,公司办公面积普遍不小。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市内一些地段、区位不俗的写字楼项目纷纷推出了大面积段单位,而单套动辄300至6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往往面积大、租金高,让不少成长型、初创型企业望而却步。因此,在记者看来,对于大信金座这种地处城央、配套丰富的写字楼项目而言,其在满足成长型企业办公需求方面是不存在问题的,而150至197平方米这种大小合适的面积段单位,无疑更能迎合眼下这类企业的实际需求。
另外,对于投资客来说,在出租率有保证的前提下,其持有写字楼的成本也会相对更低,租金回报率会更有保证。在目前商业配套完善的基础上,随着今后莲员西路片区交通路网、旧城改造的推进,大信金座的区位价值相信会得到进一步体现。
楼市70年:
广厦千万间 居者有其屋
7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人的梦想如今已经实现。从平房到筒子楼、单元楼,再到高层住宅、花园洋房、高端别墅,从“居者有其屋”再到“住有所居”,再到“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租购同权”……从我国70年的人居变迁中可以看到,我国持续推动的住房制度改革,帮助人民实现安居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居住环境:
从人均几平方米到多渠道保障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人均居住面积仅3.6平方米,如今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从早期的“简易公房”,到如今消费升级的“品质住宅”,持续推动的房地产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持久动力。
业内普遍认为,在改革过程中,我国逐渐确立了以商业按揭贷款辅以住房公积金的住房金融制度,招拍挂为主的土地供应制度,仍在改革当中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包括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多种类型住房保障体系,以及“租购并举”的住房供给体系。
房地产制度改革解决了8亿城镇人口的住房问题。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强调住房的居住属性,成为当前房地产政策的指引。2017,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新时代住房制度改革再次指明方向。
目前,政策已经出现诸多利好效应,从全国一盘棋到因城施策、从短期调控到长效机制建设。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以“高收入靠市场、中等收入靠支持、低收入靠保障”为原则、以行政措施为主向综合措施转变,形成金融、土地、财税、住房保障、市场管理等一揽子政策工具,将是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的改革方向。
产业发展:
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阶段
业界专家指出,新时代,新思路,新住房制度,旨在解决各层次人群的住房问题,维持平稳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据统计,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6%,住房自有率79.2%,经济发展水平从1998年房改时的人均GDP为6860元、经济总量世界第八,到2018年人均GDP为64521元、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影响经济较为活跃、重要的因素之一,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加在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同时,对宏观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亦对相关产业构成需求,并带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在房地产制度不断推进的同时,房地产行业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8年以来,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创下新高,从1998年的4.0%增加至2017年的6.5%;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0%左右,2017年为17.4%。房地产还带动了众多上下游产业。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全部28个行业中,14个行业受房地产带动。
业内认为,我国房地产行业在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后逐步趋稳,发展模式也由传统的粗放型开发逐步走向精细化产品打造。未来,企业需要通过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着眼于“美好生活”建设,围绕客户需求,从文化、科技、健康等方面入手,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品质,以差异化的产品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新华
新闻推荐
赏芝兰幽芳 赞祖国繁荣 “中山市老干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兰花展开幕
本报讯(见习记者王欣琳见习生王蔚然)赏芝兰幽芳,赞祖国繁荣。9月27日,由市委老干部局主办、中山市兰花协会承办的“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