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凯社区自助图书馆。“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这样道出读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一句话也被印在了博凯社区自助图书馆的墙上。博凯社区拥有4个大型住宅小区和3所学校,常住人口过万。以前,社区内没有大型的公共阅读场所,一度被居民们称为“文化沙漠”。近日,一所崭新的“中山书房”开进了博凯社区,让书香近在咫尺。
■多元设计 满足多样阅读空间需求
走进博凯社区居委会,搭上电梯到达二楼,一出电梯就能看见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博凯社区自助图书馆。推开图书馆的玻璃门,一面立体的白色石墙上印着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博凯社区四面环山,一扇扇透亮的玻璃窗把图书馆外的青山绿树也“带”了进来,远远看去,墙上仿佛挂着一卷生动的风景画。
图书馆内,三架高大的原木色书架构成了几堵壮观的书墙,看起来令人震撼。此外,几架低矮的书架摆在宽阔的里厅中央,放置着不少儿童书籍,书架上特地摆着几套新书和几盆生机勃勃的绿植。
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图书馆见缝插针地设置了很多座位。进门大厅摆放有三套桌椅组合和长排的吧台,远离里厅的书架,满足客人讨论和活动需求。一个书架内部掏空,放上软垫,就是几个书友共享的小空间。光滑的木质平台和可拼接的座椅让人可趴可坐,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阅读天地。
除了传统阅读方式,图书馆还特别安装了无线网络,并在窗边放了一排崭新的电脑,两位女孩正坐在电脑前查阅资料。大门旁摆放了两台自助办卡、借书设备,读者只需带上身份证就可以通过机器办理借书卡,借出的书籍可以在任何一家中山书屋自助归还,从办卡到完成借书,读者只花了不到五分钟。
■紧邻社区 孩子文娱有场所
下午时分,四五个家长带着小孩陆陆续续走进图书馆。孩子们坐在木地板上,安静地翻看着书架上的绘本。社区的工作人员陈师傅穿着工作服坐在吧台前,正为口渴的读者倒水,“目前是我一个人管理书屋,书屋从下午2点开放到晚上9点,周一休馆。因为书屋刚刚开放,周围居民知道这里的不多,一般下午四五点小朋友放学后来看书的人会多一些。”陈师傅还介绍,图书馆已配备了咖啡机,人手充足后会为读者提供更多样的饮品和服务。
杨女士前一天刚从业主群知道新图书馆开门的消息,就特意带着一年级的儿子来到书屋看书。小男孩一进到书屋就高兴地放下书包,拿了一本科普绘本趴在椅子上看得入迷。杨女士告诉记者,她所居住的小区会所也有一个图书室,但所藏书籍大多老旧,根本不适合孩子阅读,平日很少人会去。这次带着孩子来新图书馆“打卡”,发现这里有很多儿童书籍和科普杂志,来看书的孩子不少,爱读书的儿子还在看书时交到了新朋友。
“这里环境安静,座位很多,离家和学校都很近,很有阅读和学习的氛围。我打算以后在孩子放学就把他带到这里写作业、看书。我还特地告诉他,在图书馆不要大声说话,让他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杨女士说。
■ “文化沙漠”迎来阅读“甘霖”
刘先生今年50多岁,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9月18日晚,他正背着手在一面高大的书墙前踱步观察。自从看新闻得知家附近开了博凯社区自助图书馆,他特地下班后赶过来体验。“我很看重阅读的环境,像以前老图书室没有空调,只有几张椅子和旧书架,我根本不会想进去看书。这个书屋很宽敞,装修明亮,阅读的位置也多,我很愿意来这里读书。”
在博凯社区居住多年,刘先生对图书馆渴求多年,“这里以前没有什么大书店或者图书馆,虽然小区环境很好,但可以说是"文化沙漠"。我们要看书只能开车到老城区的博雅书店或者华凯图书馆,现在再也不用去那么远的地方看书了。”
“社区图书馆的成立是我们阅读发展的第一步,环境和服务已经建设好了,以后还有进步的空间。我喜欢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书屋里这类的书比较少,希望今后能多补充一些高质量的书籍,也可以举办一些阅读沙龙等活动。”刘先生说。
文/图见习生 文露漪
本报记者 冷启迪
新闻推荐
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山市开展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系列活动 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们现场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测验。“老师,我要做测试。”一名小学生积极举手说。10月10日,在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