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枢查看博爱商城物资。本报记者 文波 摄“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困难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帮扶。”中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科科长陈启枢把深入基层,听取困难群众心声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周二他都积极参与该局 “直接联系困难群众”活动,近年来走访基层镇区、村(居)250次,收集意见建议318条,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目前陈启枢已经从事社会救助工作16年,为建立健全中山市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提升中山市社会救助水平作出了贡献。
守初心:坚持以人为本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救助工作直接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经常要面对广大群众大量的来电咨询、来信来访。特别是部分群众因对中山市救助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在不符合政策条件下仍坚持向政府提出帮扶要求等情况。陈启枢总是耐心解释政策,主动跟进后续,深入了解情况,熟练运用各项救助政策,依法依规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近期在接访过程中,陈启枢接到了一位80多岁老先生的求助。“老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他的妹妹已经65岁,因为历史原因没有国籍,而且智力有问题,护照已经过期,老先生依靠自己的退休工资负担妹妹的养老问题,目前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向民政部门求助。”陈启枢说,“民政部门主要负责户籍人口各类保障问题,我建议他到公安出入境等相关部门寻求解决办法,但因为情况特殊,老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因为这件事,陈启枢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后来通过链接社会资源的方式,陈启枢帮老人家联系到南区一个养老机构,目前老人的妹妹已经办理体检,准备入住该养老机构。“通过这件事,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类慈善资源,把百姓需求放在心上。”
担使命:推动双低家庭危房改造,破解因病致困难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陈启枢坚持做到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过硬,通过开展困难群众大病救助等专题调研,谋划破解发展难题,制定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等民生政策,着力推动民生保障体系向规范化、全覆盖、均等化发展,努力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2004年起中山市就实施低保家庭危房改造工作,2012年起将改造范围拓宽到低收入家庭,并形成长效机制。截至2018年,中山市共实施了11期双低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共为全市3443户双低家庭进行危房改造,有效提升双低家庭安居“幸福感”。2018年,民政局更积极推动双低家庭危房改造全覆盖,计划用2年时间全面改造现有低保、低收入家庭危房。为完成该项任务,今年中山市困难家庭住房改造补助实施办法出台,解决制度问题,特别是对无法报建的D级危房优先安排保障房、公房或租房等方式转移安置对象家庭,并通过社会力量、慈善等方式进行住房解困帮扶。
为解决群众大病困难问题,中山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完美慈善帮扶中心),2018年6月运营至今,已救助大病困难群众达1500人次,发放专项慈善救助金逾350万元。三乡镇圩仔社区居民莫先生,患结核性脑膜脑炎、肺结核、肺部感染等多种疾病,过去一年经医保结算报销后个人需负担医疗费用达63万元。在患者家庭一筹莫展之时,帮扶中心通过信息比对发现莫先生的个案,主动联系莫先生家属协助其申请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合共约30.3万元,有效缓解了莫先生的生活压力,并为其后续治疗提供了资金支持。
陈启枢表示,作为一个民政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着力完善民生保障体系,通过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困难群众生活境况,有的放矢调整救助政策,切实提高救助水平。
本报记者 李丹丹 通讯员 宗轩
新闻推荐
近日,来自市内不同学校的60余名中小学生的水彩佳作,在东区紫马奔腾·益田HolidayPark二楼展出,这场主题为“色彩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