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细玲近日,《中山文史》系列丛书《沪上香帮》在中山市南区首发。该书全面梳理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148位香山(中山)人在上海的生平往事,他们有革命先驱、政界人物、商业奇才、文化名人、教育贤达、医体翘楚、行业精英等七大类型。首发式上,该书作者及多位文化学者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讲述那一股股涌动于上海滩的香山人文浪潮。
文/图本报记者 周振捷
■“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
《沪上香帮》作者黎细玲从事地方文献利用与开发服务工作20多年,是珠海知名文史专家。2014年她编撰出版一套四册《香山人物传略》,收录香山县籍(主要包括今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人物2601位。此后,黎细玲与中山结缘,2018年她与中山市档案局合作出版《香山与进士》,2019年受聘为中山市政协文史专员。
“《沪上香帮》的人选,收录的是对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影响和贡献较大的香山籍人士。希望这本书可以为读者了解香山人在近现代上海乃至在中国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提供帮助。”素以清末状元张謇名言“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为座右铭的黎细玲表示,香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更是人才辈出,闪耀中华。“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掘和传承香山历史文化,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关于香山籍人士闯荡上海滩的时代背景,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主任刘秀莲指出,上海开埠之后,英、美、法等国资本家随之快速涌进,纷纷划定租界、开设栈房、设立码头、开办银行。商业的发展、畅达的交通,使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转到上海,后者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及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对外地人产生了巨大吸引力。香山人大批涌入上海,成为中国第一批买办的主体,以及上海外来移民中极其重要的群体。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徐荣村、徐润、唐廷枢、马应彪、郭乐、蔡昌等为代表的香山人,在风云激荡的上海滩体现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开放兼容、坚韧不拔的鲜明特征,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刘秀莲说:“这种人文精神,至今仍是凝聚这方水土和人民的独特情感密码和精神纽带。”
■香山人创"三学"风气之先
在学术圈有着“宋广东”之称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文史专家宋钻友,从1993年开始用了整整2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旅沪广东人,特别是当中影响深远的香山人,并出版了《广东人在上海》一书。与此同时,他多次造访中山,对于此次《沪上香帮》的出版发行,他认为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宋钻友谈及,他对书中的148位香山人其实不陌生,不过依然有惊喜的地方。“有三分之一的人选,细读之下方知与香山渊源之深。”
宋钻友从1956年起就住在上海城区内距南京路不远的祥康里。是时,这条街道居住了很多外地富人,其中广东人又占了大多数。这些特殊邻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促使他日后专注于相关文化研究。
“历史上,上海的商帮为数众多,来自全国各地,但以"县"为单位的人才群体能如此集中,名人辈出,并对上海近代化产生深厚影响,是非常罕见的。香山人影响了上海,进而通过上海影响了中国。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其原因可简单归纳为创"三学"风气之先,即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西学传播、留学兴起、新学推广。”宋钻友如是说。
宋钻友表示,《沪上香帮》为今后更为系统、更为全面地研究闯荡上海滩的香山人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建议今后中山、珠海两地做好相关文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如此一来,既能传承城市人文精神,又能激发人们继往开来之志。
新闻推荐
中山蝴蝶兰扮靓港澳新春 3000株蝴蝶兰昨日经严格检验检疫后出口香港,春节前后预计将有35万株供应港澳
神湾花场,大片供港的蝴蝶兰在温室盛放。本报记者孙俊军摄本报讯(记者黄凡见习生陈雪琴通讯员何雪雁)1月17日上午,在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