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只道是寻常
第一次现场看粤剧,颇有些戏剧性,现在想起依旧莞尔。
神湾这个小地方,有人戏说拍拖都没地方。二十年前浪漫更是无处安放,如果遇上一个实心男,那真会“闷”死,好在,那时还是男友的他算是有点会找乐子的人。
“今晚,我们去看大气好不好?”
“看大气?你有望远镜吗?”我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看到一双期盼的眼。
“不用望远镜啊,像平时那样看就可以了,很多人去看的!”
不瞒大家,当我坐上他的摩托车的后座,我依然不明白“大气”是什么,怎么看,只是不忍拂了他的苦心安排罢了。
当时正是初夏时分,暑气尚未席卷大地,傍晚时的风拂面而来,带着田野的气息,甚是沁人心脾,出来透透气实在不错,潜意识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很快便到了目的地——坦洲沾涌,还未进村,耳边便传来锣鼓的喧闹声,小孩的欢叫声。村中有一处地方灯火通明,我们循着声音直奔灯火而去,此刻,我已知道“大气”原来是“大戏”,这神湾普通话,让我纳闷了老半天!
灯火通明之处原来是球场,搭着一个高高的戏台,戏已开场,远远便望见影影绰绰舞动着穿着戏服的演员,传到耳中的一句句唱词,我当然不是很懂,仅有一点戏曲知识也派不上用场,我看到台下坐着一排排有点年纪的人,有的跟着哼唱,有的手指微动合着节拍十分入迷,这些也许就是内行人,已经入戏了,而我这个外行,找到一处空位站着看,只看见曼舞,只听得轻歌,感受到一股“粤韵风情”罢了。可旁边的男友却也跟着哼唱,从未听到他唱这样的曲子,他见我笑着看他,马上便意识到我根本不懂“大气”,连忙一本正经地“唱念做打”介绍起“大气”来。那一天,作为学生,实在不合格,我只分辨出了戏台上的小生和花旦而已。
看了许久,实觉无味,便吵着归去了。
再见初识曲中意
婚后,孩子的爷爷与我们同住,先生怕他闷买了一堆光碟,我自是欣喜于他的孝顺,至于是何内容,倒是其次了。
爷爷是个粤剧迷!
自此,家里流淌的不再是我喜欢的民乐,取而代之的是《帝女花》《紫钗记》等一些传统戏曲,此后《梁山伯与祝英台》《昭君出塞》纷至沓来。当我听到《牡丹亭》时,着实惊讶了一回,“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以一种全新的唱腔冲击我的耳膜时,我不由得侧面细听,这是汤显祖的经典啊,我之前听过昆曲,一直以来我认为教科书上的戏剧,应该都是用京剧或者昆曲演绎,可这次却是另一种唱腔,刚开始我站在电视机前面看,越看越觉得粤剧也不赖,马上坐下来看完。
说实话,此前我并不喜欢听戏,说是戏盲一点也不为过,《牡丹亭》只停留在书上,当时看的各种剧目都是老师布置的专业而已,可这次,当我眼前显现百花盛开,鸟语花香的美景,耳边传来啁啾呢喃,袅袅娜娜的音乐背景时,我便不由得被民间艺术折服!景美不胜收,声清亦是醉人!演绎一场完美的“杜柳之恋”,令人怦然心动,拍手叫好!
自此,不再觉得粤剧是折磨了,甚至《禅院钟声》这些都能跟着哼哼啦。
三见已是难割舍
华南地区有许多康真君庙,很多地方都有庆祝康公诞这个传统的民间活动,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在神湾古宥桂涌村,每一年农历七月初七,村里都会举行活动庆祝“康公诞”,唱大戏,抢炮是例牌节目。
自农历七月初,在外的村民大都会陆续回来拜祭康公,此外,还会请来外地的戏班唱大戏,热闹气氛,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初七下午,还有“抢炮”仪式。可以说,这几天村里一直喜气洋洋。
还未到初七,家里便电话不断,多是邀请外村的亲戚来睇“大戏”或是亲戚叫准备凳子占个位置之类的。
外地来的“戏班”初六便会来到村里,在康公庙前搭棚,并将排演的剧目挂在戏台外,初七上午他们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那时正是暑假,喜热闹的孩子拉着闲着没事的我去看热闹。
虽是下乡演出,但戏班一点都不怠慢,灯光布景、服装道具、音响等都堪称专业。孩子与我都没近距离接触过舞台,更是挤到后台看演员化妆。
一个演员上台表演时间不等,有的可能只是露一面,唱几句而已,但每一个妆容未见含糊,半个小时都不一定能完成。
在后台,演员们来回穿梭,但忙而不乱。演员们都是自行照着镜子化妆,先用布扎起头发,然后拉脸部皮肤,,再用白色颜料在脸上涂上底色,画上线条,最后填上其他颜色——画眉、画眼......最后戴上头饰,待他们穿上戏服就是戏中人了。
后台还有一些如我一样想看热闹的人,部分的都是看几眼就走,像我这样想近距离接触演员且有些探究心理的也不在少数,我用仅有的一点戏剧知识跟孩子讲解着,教他如何从脸谱从服饰去分辨角色。孩子懵懵懂懂,好在耐心尚好,我知道他如我当年一样,尚未知其不寻常。
大戏在锣鼓声中拉开帷幕,台前早已人头攒动,戏迷不知从哪冒出来那么多,遇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叫好的声音同时爆发……乡音、乡情、乡韵在此刻竟是那样令人动容。
尽管神湾算是中山的穷乡僻壤,但曲艺工作仍是有声有色。早在十几年前我帮忙整理文化档案时便见到不少曲艺社演出的剧照,三年前也趁编辑刊物的时候搜集了髻山曲艺社的资料,还去现场看过他们——一群民间艺人的演出,现场虽不是人山人海,资深戏迷却是场场不落。民间艺人的坚守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文化的传承不正应该是这样?
尽管至今我都算不上一个资深粤剧迷,像我这样的人多几个又何妨?每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一词一句中,融入了古今多少事!多希望像粤剧这样的历史瑰宝、民俗风采还依然魅力十足,在舞台上闪烁着熠熠光芒。
新闻推荐
康方生物与太美医疗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助力企业临床研究数字化转型
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方生物”)与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美医疗科技”)已于近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