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5年与恩人再见面
冒险救人的陈亚高夫妇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吴国颂
35年前,船长黄耀欣度过了职业生涯中最漫长的一夜。台风肆虐,他和工友们被困在大海上,船已经沉在水中。任凭他们如何呼救,但在黑漆漆的大海里,都是徒劳无功。
如果没有第二天陈亚高夫妇的冒死相救,这8位年轻人的生命可能就画上了句号。
“我今年已经70多岁了,没有寻找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一直是心里放不下的事情”。几经周转,当年被救的船员终于实现了愿望,当面向救命恩人道一声谢谢。
深夜点燃衣服被子呼救
黄耀欣当年是珠海斗门疏河公司的员工。1983年11月30日,他和另外7位同事在珠海平沙大虎海上作业。他们使用的“拖泥船”是一种没有动力的船舶,作业结束后只能靠拖船拖回岸边。
当天,他们离岸边还有500米左右的距离,拖船还没有出现,10级台风就提前到来了。瞬间,他们成为了海面上的一叶扁舟。黄耀欣清楚地记得,随着夜幕降临,海面上的风越来越大。夜晚寒风刺骨,海浪不断地拍打着他们的身体,他们随着海浪忽高忽低地飘荡,只能用尽全力死死地抓住船身。
当天接近24时,为了让船体稳住,他们选择打开船的阀门,让海水涌进。船体慢慢下沉。8名工人只能爬上已翻转的船底。船员卢柏锦当时只有20岁,刚刚工作两年。情急之下,他甚至想跳入海中游回岸边,但被其他同事制止了。“当时的风浪,无论是谁下水,命都保不住”。
黄耀欣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晚他们将船上的被子、蚊帐、衣服全都点燃,希望有人看见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仍然没有人注意到遇险的他们。“当时的我们已经绝望了,大家又饿又冷,心里十分害怕”。
冒死分两次将八人救回
陈亚高当时在岸边避风。次日天刚刚亮,旁边一位养鸭子的老农就跟陈亚高说,远远望去,海面上似乎有艘船翻了,不知上面有没有人。
看见船上若隐若现的人影,陈亚高立即叫醒爱人吴二玫。“快起来快起来,我一起去救人。”夫妻俩很快将自己船上的渔网等工具丢在岸边,拉响发动机就向黄耀欣他们靠近。
黄耀欣的渔船长7.3米,船帆只有1.7米高,当时的海面还有一米高的海浪在不断翻涌着。陈亚高的爱人走到船头死死地压着船,以防小船被掀翻。陈亚高掌着船,几经周折才靠近黄耀欣他们。“你们不要怕,我们来救你”。
黄耀欣说:“当看到这对夫妇驾驶着小船向我们靠近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那一刻觉得我们有救了。”
由于船太小,陈亚高冒着生命危险,前后分了两次花了一个小时,才将被困的8名船员救上岸。
时隔35年寻得救命恩人
只有在死亡线上挣扎过,才能体会到当时的那种恐惧。上岸后,由于饥饿以及恐慌,黄耀欣和其他船员还来不及道谢,就被接回单位了。隐隐约约中,他们听到救命恩人的名字叫“陈高”。
虽然在现在看来,斗门井岸距离高栏南水并不太远。但在35年前通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两地来往仍有一定的困难。被救后没多久,他们就返回当地寻找救命恩人,但没有结果。在往后的日子,他们也曾尝试寻找这位名叫“陈高”的恩人,但都没有下文。
随后,8名船员开始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交集也越来越少,但寻找恩人的事情一直被记挂在心头。
直到几人退休,其中一位老人因病去世,一位老人卧病在床,其余几位老人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如果不能找到救命恩人,将是他们终生的遗憾。今年9月,黄耀欣向其他几位被救船员再次提出,一定要想办法将当年的救命恩人找到。
黄耀欣的想法得到了其他船员的支持。他们联系了在珠海南水镇的朋友,但大家都没有听说过“陈高”这个名字。他们又来到南水社区居委会求助。
珠海南水社区书记陈志锋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们10月4日下午来到社区,说是寻找35年前的救命恩人。但我们社区并没有叫陈高的居民,但有一人叫陈亚高。”
带着疑问,社区工作人员与陈亚高联系。陈亚高还记得当年的这件事,也一直牵挂着当年这8名被救船员的状况。
10月4日下午,在高栏港区南水社区陈亚高老人家里,黄耀欣一眼就认出了救命恩人。“谢谢,谢谢您,要是当初没有您的舍身相救,我们早就葬身大海,事隔35年,我终于可以亲口对您说一声谢谢”。当陈亚高被问道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大的勇气下海救人时,他说:“当时没顾上自己害怕,就想着那是八条人命,必须得救。”
昨日下午,被救船员再次和陈亚高夫妇聚在一起。“我们是一家人,以后一定要常常走动”。
新闻推荐
□徐剑锋乡村游是国庆假期的出游热门路线之一。国庆期间,前往斗门、金湾体验田园风光的自驾游客络绎不绝,西区公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