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子和大妗婆登上花船后,花船缓缓驶离码头。
18艘花船排成一列,行驶在南澳村的河道上,场面十分喜庆。
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现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与。
“枕水听古恩爱长……”。一路上,大妗婆唱着咸水歌,新娘子登上花船,新郎官站在码头前眺望守候,准备迎接新娘。随着小船靠向码头,夫妻双双携手上岸,拜堂成亲,喜结连理。
10月28日上午,来自全国的18对新人坐着疍家小船,缓缓地摇曳在白蕉镇南澳村的小河上,在两岸歌声和数千名游客的祝福下,驶过幸福桥,掀开人生崭新的一页。
精彩不止这些。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斗门水上婚嫁”“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莲洲禾虫文化节轮番上演,吸引了数万名来自粤港澳的游客参与。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林郁鸿董谦君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
香港新郎回乡拜堂成亲
“水上婚嫁感觉很有特色,非常喜庆热闹。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有着特殊纪念意义。”来自香港的新郎官郭伟伦说,他和新婚妻子在大学读书时认识,恰好自己的祖籍在斗门,今年的活动刚一发布,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报了名。“很早前就知道像咸水歌之类的家乡文化很有特色,这次有幸参与其中,也是圆了一个梦想。”
正如郭伟伦所说,“斗门水上婚嫁”凭借其独特的传统魅力,对年轻人有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由于活动报名不限国籍、年龄,从而受到各地新人追捧,从过去几届的报名情况看,历届均有全国各地人士、国外友人争相报名参加。
早在2008年6月,斗门区便将“水上婚嫁”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也是珠海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习俗。自2011年首届水上集体婚礼以来,今年已是斗门举办的第七届活动,这一文化大餐也越做越“丰盛”。28日的婚礼就有来自香港、重庆、陕西等13个地区的18对新人参加。
“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整个仪式融合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说,整个婚礼仪式中,疍家特色十分鲜明,有“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回门”等13个环节,仪式由咸水歌串起,每一项都寓意着幸福吉祥。婚礼过程歌声悠扬,气氛喜庆热闹,充分体现了水上人家勤劳、淳朴、感恩、孝顺的民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水上婚嫁”不仅仅是一场集体婚礼,沙田民歌等“非遗”元素也得以在活动中展现。在新娘登船的同时,沙田民歌比赛也在主舞台唱响,中青年组和少年组各个精彩节目轮番登台,奉上一场极具时代感,又接地气的文化大餐。
把视线扩大到整个斗门水乡区域,“水上婚嫁”传承工作从未停歇。除了定期举办传承人培训工作外,“水上婚嫁”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还被引入校园。如在横山中心小学建立了国家级非遗名录“水上婚嫁”传承基地,将咸水歌、婚俗礼仪的流程等作为授课内容,让年轻人熟悉这项名录的相关知识,以咸水歌教学提升艺术教育效果。
“目的是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把斗门的非遗魅力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沈俊校说。
400名幸运儿品稻田海鲈宴
稻田中间,一张长约110米的“餐桌”上,200多名“吃货”相邻而坐,品尝美味。26日至28日,第二届“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精彩上演。“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举办期间分为专业日和公众日。其中,后两天的公众日在水乡风情浓郁的南澳村举行。
白蕉镇是“中国海鲈之乡”,也是“广东省特色养殖小镇”。“白蕉海鲈”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品。
专业日当天,一场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研讨会拉开了本次旅游文化节的序幕,来自各行业的专家学者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趋势,共同探讨“白蕉海鲈”品牌提升、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之道。
为期两天的公众日则是一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南澳村,400名幸运市民通过线上小游戏抽奖、现场闯关集印章抽奖等方法获得了稻田餐桌“白蕉海鲈”宴的品尝资格。食客们坐在田野中的餐桌旁,一边欣赏南澳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一边品尝海鲈美食,一边欣赏白蕉民俗风情表演,获得视觉、味觉和听觉的全方位享受。
28日下午,期待已久的“白蕉海鲈”厨艺大赛举行。来自省内外的十组厨师队伍参与角逐总额高达6万元的奖金,菜品以“白蕉海鲈”作为原材料。最终,盈亨酒楼的陈泽峰团队获得“白蕉海鲈”厨神奖,来自中山市焯明农庄的吴焯明团队获得“白蕉海鲈”金厨奖,来自江门新会龙泉度假酒店的陈剑云团队获得“白蕉海鲈”御厨奖。
来自中山的游客罗小姐一家人是第二次来参加“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对于这一届的“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罗小姐感觉可玩可看的活动比去年更多了,增加的田野游戏区让小朋友非常开心,海鲈宴设在田野中也非常有创意,“整体体验感很好,一家大小都能在这里找到感兴趣的项目。”
数据显示,本届旅游文化节公众日共吸引游客3万多人次。在现场,白蕉品牌、白蕉旅游、白蕉文化三者和谐交融,一系列民俗旅游产品将民俗文化融于旅游活动之中,使白蕉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从资源优势到产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让更多社会大众了解白蕉智产风情小镇的独特魅力。
禾虫文化节点“虫”成金
现场品尝禾虫宴、观看禾虫文化廊、沿江金稻缤纷行……斗门区莲洲镇东湾村清荷农场,一系列以“虫”为特色的活动也在上周末持续开展。
“虽然看起来有点可怕,但吃起来真香!”在27日禾虫宴的活动上,一名食客笑称。活动当天,50名游客免费品尝了这一珍馐美味。除此之外,活动开幕当天还接待了来自香港、澳门、广州、佛山、中山等地的自驾游客达千余人,禾虫宴预定火爆,餐位很早就被订满。
首届珠海莲洲禾虫文化节,是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合莲洲镇政府推介中国禾虫之乡品牌、莲洲生态和非遗文化的一次盛会。为期两天的文化节现场设有6大活动主题,包括禾虫宣传片发布、本土美食展销、趣味互动游戏、禾虫文化长廊、沿江稻田缤纷行、禾虫烹饪大赛。
在沿江稻田缤纷行活动中,游客沿着黄金稻田、渡口、西安泵站一直到水松林,随着骑行路线把莲洲田园美景尽收眼底。
活动开幕当天,现场还进行了“十佳禾虫特色餐厅”“禾虫特色厨师”等评比及授牌。
“禾虫”究竟是什么?其貌不扬的小小“虫子”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据介绍,禾虫俗称“稻底虫”,原来生长在咸淡水交界的稻田表土层里,以稻根为食,在一年两造的水稻孕穗扬花时节成熟出土。自明清时期开始,《本草纲目拾遗》《广东新语》等古籍就有对禾虫美味和食用价值明确记载。而斗门地区捕捞禾虫、吃禾虫的习俗沿袭至今,经久不衰。2016年5月,莲洲禾虫还被列入珠海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禾虫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必须是咸淡水交汇处的滩涂、水田,有轻微污染或喷洒过农药的地方都不能生存。”斗门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环境也让禾虫注定成为具有环保、天然、健康、安全特色的食物。当地农家人还将其精心制作成被誉为“禾虫三宝”的禾虫干、禾虫饼、禾虫酱。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类生产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如今禾虫产量面临锐减。禾虫出没在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
莲洲镇粉洲村是珠海主要的禾虫产地。这个地方处于西江出海口附近,咸淡水交汇处,环境保护完好,历来盛产禾虫。当前,生态环境优良的莲洲镇已率先形成禾虫相关的产业规模,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经过评审专家组的实地深入调研后,2018年6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正式向斗门区莲洲镇颁发“中国禾虫之乡”牌匾。“这是对莲洲禾虫产业发展的肯定,也是对莲洲优良生态环境的认定。”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目标,接下来,该区将依托禾虫生长条件的优良生态环境对应关系,更好地打造斗门区禾虫产业全链条,推动禾虫产业绿色发展,与区域内其他乡村旅游景点逐步构建斗门特色全域旅游格局。
■观察
守文脉铸乡村之魂
亮特色强振兴之基
今年9月23日,我国迎来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日背后饱含着对乡村振兴沉甸甸的期许。
在斗门乡村,岭南文脉树大根深,无论是国家级非遗“水上婚嫁”的活化利用,还是被列入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莲洲禾虫”,亦或是上周末吸引数万人的“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乡村文化都是最持续的精神动力来源。在这些活动中,斗门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中,除了有形的古村落外,乡村还保存着大量无形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重要元素。
“斗门水上婚嫁”在斗门流行了数百年,在文化价值、人文价值、艺术欣赏和审美价值以及学术价值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具备民俗与文化的双重性。通过多年的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斗门区相关部门完善了该婚礼习俗的材料编撰,建立了系统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库,并于2008年6月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是珠海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每年这一活动的演绎形式都会让人眼前一亮,赞不绝口,不断增强了作为“斗门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感。
未来,“斗门水上婚嫁”可以与旅游产业错位发展,抓住“婚庆”这一亮点,并挖掘相关的习俗、人物、建筑、村落等元素,将这些“故事”串连起来,并融入旅游产品或旅游路线,将有力提升这一民俗文化的竞争力,打造出品牌。
岭南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新载体。如今,“白蕉智产风情小镇”的建设已被提上日程,并在加紧打造中。白蕉镇独具特色的虾山村、新沙村和南澳村等地,不仅孕育出产业辐射力强的“白蕉海鲈”,更在“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的引领带动下,民俗魅力得到绽放,川流不息、游人如织,真正实现三产的融合,成为斗门乃至珠海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内涵,正等待被重新激活。珠海的“生态之心”斗门莲洲,素来是珠海的鱼米之乡,孕育了丰富物产和历史悠久的岭南水乡饮食文化,如横山鸭脚包、上横黄沙蚬、横山粉葛、粉洲禾虫等传统文化美食。2016年5月,莲洲禾虫被列入珠海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这一自明清时期开始,就在《本草纲目拾遗》《广东新语》等古籍有了明确记载的食材,重新焕发生机。
让村民“唱主角”,鼓励他们参与到文明乡风的恢复与培育之中,才能真正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焕发生机的不仅是食材,更是临水而居的斗门人对生态和美食源远流长的爱惜和呵护。在禾虫宴上,以“莲洲禾虫”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菜肴让人目不暇接的,美食、民俗和乡情的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勾勒新的可能性。
新闻推荐
尊敬的恒裕江山汇花园业主:感谢您购买由我司开发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南湖路99号恒裕江山汇花园的商品房,目前该小区10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