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本人提供本报记者宋爱华
“锦秀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下。”1968年,21岁的夏才君踏着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旋律来到了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投身到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今,50年过去了,年已七旬的夏才君成了珠海著名的小品创作人,创办了珠海逗逗剧社,在晚年仍然笔耕不辍。“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并且成为其中的建设者和讴歌者,为此我深感骄傲。”
大油田上风餐露宿奉献青春
从21岁到39岁,夏才君在油田工作一干就是18年,回忆起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夏才君说“有苦更有甜”,正是在野外工作的那些日子,造就了夏才君与天斗与地斗的豪迈情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新疆的克拉玛依冬天寒风剌骨,夏才君裹着老羊皮工作服在戈壁深处的油田顶风冒雪作业,冷了就生堆火烤烤冻僵的手脚,夜里困了就靠在火堆旁睡一会儿,饿了吃烤馍,渴了喝雪水。夏天则是烈日当空,茫茫戈壁无处遮荫凉,四十多度的高温把井架晒得发烫,人也是唇焦口燥汗被风干,但施工不能停。一次为了抢修井喷,夏才君和工人们被乌黑的原油从头灌到脚,回到驻地后只好剃光头发,用汽油一点点擦身。
1973年,夏才君和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唱着“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奔赴辽河油田参加大会战。东北和新疆是完全不同的气候环境,这里水渠稻田交错,到处是沼泽稀泥。夏才君和同事们以大庆铁人王进喜为榜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运设备的汽车开不进来,就肩扛马车运;没房子住,就睡板房帐篷;没有食堂,搭棚砌个灶就开伙。夏才君的工作是搞压裂,用高压把几千米深的地下油层压开裂缝,以增加石油的产量,这也是当今开采页岩气的主要技术。“我们作业一次的费用是几十万元,十多辆特种车同时进行,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必须精准,否则将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夏才君是施工负责人,白天忙会战,晚上在路灯下总结,在“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下,他指挥施工从没失误过。有时夏才君和他的团队一天要打好几口井,辗转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常常是天没亮就出发,晚上就住在大车店。直到1991年,夏才君被调往油田在珠海的中外合作项目。
专心创作小品成为“珠海好人”
当时的珠海,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勃勃生机,夏才君在这里工作后思想观念有了巨大转变,他从头学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国际贸易等知识,以帮助自己迅速融入火热的新时代。
夏才君退休后定居珠海。2005年纪念特区成立25周年大型晚会需要小品节目,夏才君创作了反映特区变化的小品《老榕树》,演出后获得赞誉。从此夏才君专注于小品创作,并与几个爱好戏剧的朋友成立了珠海市逗逗剧社。小品的特点是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小故事折射出大背景。十三年来,夏才君为了写好一个小品,坚持深入基层采访,用最鲜活的百姓故事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无论是在社区、学校、企业还是部队、乡村、海岛,到处都留下了夏才君的足迹。
夏才君曾在斗门夏村坚持六年采风创作,帮助夏村成为全国文明村,被授予“荣誉村民”。在拱北街道承接公益项目,创作了《小食街通道》《爱狗有方》、《老伴的奖状》《那些人》等小品;为明德剧场创作了《特殊病人》、《谁的地盘》《急诊室夜》等20多个反映珠海和香洲好人的作品;到偏远的担杆岛采访“猴王”刘清伟创作了《奉献》;他为部队创作了《我们连队的“哥”》《搭菜架》《海岛喜事》等。夏才君的原创小品始终坚持源于生活,用最接地气的百姓语言写出当今的社会热点,如反腐小品《生日礼物》《我不要》;扶贫小品《听谁的》;农民工题材小品《送别》《除夕夜》;志愿者题材小品《生命之河》《微笑义工亭》等。十几年来,夏才君创作的原创小品获奖无数,在国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纪念澳门回归的儿童剧《玉兔灯》登上央视兔年少儿春晚;整治流动摊贩的小品《小食街通道》登上央视社区网络春晚;大学生创业小品《尊严》获广东省文化厅比赛二等奖;农村题材小品《生日礼物》获市纪委“清风杯”比赛一等奖;禁毒小品《脚印》获市政法委比赛一等奖。
2015年,夏才君获评“珠海好人”,这一奖项是对他退休生活的最高褒奖。回顾十几年中创作了60多个小品的人生历程,夏才君说:“身处伟大的改革时代,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感动,所以我会一直写下去。”
新闻推荐
□程绍德一周前,在斗门区白蕉镇盖山村举办的珠海稻田音乐节吸引了近万人次游客,成为了广为人知的网红景点;在莲洲镇东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