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耿晓筠
中国作为衣冠上国,向来对穿衣戴帽之事很讲究。作为“头衣”的首服,自然也是马虎不得。首服泛指一切裹首之物,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帽子作为“礼”的象征,后来演变成统治阶级权利和地位的标识。
“冠礼,人伦之所重者也。”在古代,男子在幼儿时是不戴帽子的,头发扎成两个小髻。成年后,要举行冠礼,由父亲或是族中长辈给他戴上一顶帽子,即《礼记·曲礼》上所记的:“男子二十冠而字”。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据泰锋文博古玩城专家介绍,帽子最初并不叫帽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没有“帽”字,帽子之称是东汉以后出现的。东汉以前,古人把戴在头上的东西统称为“头衣”,秦汉以后的“帽”是由“冠”演变而成。古代冠帽按职业和阶级分,种类繁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各种帽子因材质、形状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
说起古代人的帽子,不能不提“乌纱帽”,因为它是古代“官帽”的代名词。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顾名思义,乌纱帽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称为乌纱帽。据泰锋文博古玩城专家介绍,乌纱帽最早并不是“官帽”,“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可用服之。”也就是说,上至天子、百官,下至一般士庶都可以戴。到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乌纱帽被加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据说,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是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的,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真正把乌纱帽定为法定“官帽”的是朱元璋,明代的乌纱帽是定制的,只有官吏才能戴,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就被废止了,被“红缨帽”取代。
本版照片由珠海泰锋文博古玩城提供
新闻推荐
推荐人:陈建生,珠海市南屏中学数学教师,现任2018级2班班主任。推荐书籍:《人性的弱点》作者:戴尔·卡耐基推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