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40年来,珠海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第一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图为青山绿树环绕的珠海城区。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翻开地图,自东向西,在广东3368公里的海岸线上,珠海恰好位于中心位置。蜿蜒的情侣路沿海而建,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变。
建市40年来,珠海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第一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精细化管理扮靓城市“颜值”,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社会民生事业持续完善,居民幸福指数稳步攀升。
40年后的今天,珠海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正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珠海市市长姚奕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表示,要擦亮生态环境金字招牌,做好生态文章,用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在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展示珠海独特魅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南方日报记者刘艳婷
严法治污守护碧水蓝天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珠海一张响亮的名片,一直以来让这座城市的居民引以为傲。山清水秀、陆岛相拥的城市风貌背后,正是珠海一路走来对绿色的执着坚守。
20世纪80年代,当珠三角走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时,刚建市不久的珠海却毅然将涉污企业拒之门外,转而将目光投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
在“生态优先”的立市理念下,茂盛围一带的垃圾堆放场被转移,珠海三分之一的排污企业因排污不达标而被清理关停。尽管这意味着要牺牲甚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珠海显然已经下定决心保护生态环境。
紧接着,珠海利用经济特区的立法权优势,率先织就了一张由17件地方性法规和12件政府规章组成的“绿色法网”,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随后又陆续出台一系列法规条例和行动方案,倾力为绿色发展护航。
“因为选择了绿色发展之路,珠海为城市发展保留了良好的生态基底,更好地避免了产业转型期的"阵痛",顺利实现换代升级。”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云敏评价道。
时光荏苒,40年过去,昔日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已发展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却一刻也不敢松懈,持续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向污染源强势“亮剑”。
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炉,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进一步擦亮生态环境金字招牌,仍是珠海需要不断求索的问题。
“新建20公里健康步道、40公里林荫道、9个乡村绿化美化点,力争完成17条黑臭水体整治,新建改建污水管网610公里,力争实现固体废物100%自主处理……”站在新的起点上,珠海今年将继续发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努力实现城市颜值与品质的双重跃升。
下足绣花功夫打造宜居环境
“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是珠海建市之初的真实写照。“从当时的条件来看,珠海的基础、位置都不如附近一些城市,对外开放的政策固然诱人,但偏居一隅的小渔村靠什么来吸引投资?”一位曾主政珠海的官员回忆道,于是珠海便着手优化城市环境引凤凰来栖。
1986年,珠海房产管理局、国土局、城市建设管理检查大队、环卫处等相继成立,城市管理开始步入规范化与精细化。
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农田崛起了高楼大厦,但精雕细琢的追求却一刻未变。
居住环境的改善最为直观。20世纪80年代,珠海涌现出大批住宅小区。如今,这些小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线老化、设备年久失修、道路破损、楼体饰面脱落、节能保温效果差等问题。
2014年起,一场“对症下药”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行动在珠海主城区铺开:翻新锈迹斑斑的围栏、实施雨污分流管道改造、重新规划活动场地和停车位……经过改造提升工程,老旧小区纷纷换了新颜。
精细化管理更渗透到珠海的每个角落,让城市更有序、更洁净、更安全。
“五洲康城周边商铺常年违法占道经营,垃圾乱扔,脏水乱倒,从我搬来这里就存在这些问题了,能不能治理下?”去年5月,网友王先生在珠海市文明办的“随手拍”曝光平台反映了上述问题。
在收到王先生的举报线索后,一周内,经过多部门联合整改,长期困扰街坊们的脏乱问题得到解决,整改成效让包括王先生在内的小区居民纷纷点赞。
近几年来,从市民关注的环境细节入手,珠海对户外广告、公交站点、园林绿化、交通干道、建筑立面等启动改造。路边的变电箱、背街小巷、不起眼的街区,这些曾经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也在城市治理网格中逐一显形。
下足“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珠海全市上下重点工作。按照计划,珠海将做实镇街网格化管理,制定洒水降尘、共享单车管理等政府规章,对主干道、城市主要出入口、城轨站点、口岸、机场等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提升,推进“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营造花开花落、色彩丰富、四季更迭的自然生态景观……愈加精准的城市治理将带动珠海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城乡共美的幸福之城。
公共服务为民生幸福增温
除了居住环境日益改善外,民生福利也是珠海聚力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
去年11月底,珠海从96个参选地级市中脱颖而出,再度跻身“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之列。
幸福感从何而来呢?建市以来,珠海积极探索改善民生的新路径,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全国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率先建立全民医保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时至今日,放眼全省乃至全国,实施12年免费教育的地方仍然不多,但早在十多年前,珠海就首吃“螃蟹”。
2006年年底,时任珠海市委书记邓维龙在珠海市人民医院碰到一位住院的老太太。老人家拉着他的手诉说,因家庭条件不好,孙子初中毕业后上不起高中,希望书记能帮忙解决。
随后,邓维龙就让相关部门调研12年免费教育的可行性。次年7月,珠海就正式下发文件,提出“从2007年秋季起,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免书杂费,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从此开启了这项惠民之政。
民生福利不仅在教育,逐步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也是幸福珠海的另一着力点。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珠海医保敢闯敢试,大胆先行:1993年,珠海出台全国首部社会保险法规,在养老金、失业金的基础上增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2002年,珠海率先为异地务工人员建立大病医疗保险;2006年,珠海发行全省首批未成年人社会保障卡;2016年,珠海在全省率先建立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针对近年来重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今年1月起,珠海实施补充医疗保险附加项目,实现大病住院费用高额部分、恶性肿瘤自费药等四个方面医疗费用的再报销。当前,珠海已经构建起“基本+补充+附加补充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年初出炉的2019年珠海十件民生实事,更是件件直击民生痛点:“全市70%以上的小学为学生提供早餐、午餐及托管看护服务;新建18处社区居家养老配餐试点,为老年人提供午餐及助餐送餐;对25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开工建设香炉湾城市阳台……”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未来,珠海将努力续写民生新答卷,让民生幸福在点点滴滴中不断升温。
亲历者说
这是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幸福之城
“新珠海人”刘卫:
对于前歼-6飞行员刘卫来说,珠海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1994年11月,刘卫从山西老家跨越半个中国来到珠海,经人介绍与广东女孩王美群认识并结为连理。次年,从部队退役后,他便毅然选择在珠海安家置业。婚后一年,王美群诞下三胞胎,刘卫一家喜出望外,但要同时把三个孩子拉扯大,着实是个不小的难题。
“幸好,珠海推行了多项惠民举措,给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刘卫说,受益于珠海的12年免费教育政策,孩子们都上了大学,如今都已经顺利毕业。
扎根珠海24年,在他看来,这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浪漫之城、幸福之城。
刘卫一家现在居住的小区,是2003年由柠溪旧村改造而成。“小区里有假山、游泳池、幼儿园,配套设施齐全;出门去学校、医院、超市、菜市场也很近,生活非常方便”。
每天傍晚,刘卫都会拉着爱人一起,到离家不远的板樟山森林公园走路锻炼。一到周末,他们就去柠溪社区公园游玩。“以前四周都是空地,最多绿化一下,哪有这么多公园。”
近年来,珠海着力提升园林管养水平,出门就能见绿,美景近在咫尺。
港珠澳大桥从开工建设到通车运营,珠海航展已成功举办12届,工作之余,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刘卫总会用照片记录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这让他欣喜不已。
“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还要什么呢?简单就是幸福。”刘卫笑着说。
新闻推荐
珠海正加强与香港、澳门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并计划出台相关政策 让港澳籍人员在珠上学更便利
2018年珠港澳大学生领袖访问UIC珠海、澳门学生共同举办文艺汇演文/吴国颂钱瑜何叶舟图/受访者供每天,5000多名学童通过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