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 大湾区 社会服务
羊城晚报记者 吴国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鼓励港澳与内地社会福利界加强合作、推进社会工作领域职业资格互认、加强粤港澳社工的专业培训交流……19日下午,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聚集珠海,探讨大湾区社会服务的未来发展。专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出台,让业界看见了三地在该领域合作的广阔空间,但也有需要突破的瓶颈。
发展大有潜力
2019年3月19日是第13个国际社工日。昨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举办学术论坛,以“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未来发展:协作与伙伴”为主题,共同分享三地的发展成果、机遇和挑战,探讨如何在现有发展机遇下推动社会服务合作和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近7000万人,社会服务合作被认为具有广阔的空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蔡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合作发展的机遇,其中就来源于大湾区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服务需求总量和质量的提升。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主席邱浩波昨日也说:“只要集合大湾区社工服务的力量,发展潜力是不可忽视的。”
期待突破束缚
邱浩波在论坛上透露,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之前,香港就和广东的城市开展了相关合作,协助内地发展社工及社会服务。可以说,各地在社会服务合作上具有一定的基础。
论坛上,专家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发展的一些瓶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蔡禾认为,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和谐高速发展的基础,不仅在生产领域如此,在生活福利领域也是如此。大湾区社会服务发展需要在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自由流动。
蔡禾提出,三地社会服务合作需要创新的模式。“最核心的体制机制问题就是社会组织发展的人、财、物各种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在合作发展上的束缚多。”
他认为,可以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区先行先试。例如尽快开展三地在社会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专业标准、人才资格认证、组织运营等方面的研究,理清三地的制度性差别,探讨三地开展合作的体制机制。他认为,可以面向港澳居民,为其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为便利条件的社会服务,面向港澳居民比较集中居住的社区,可以有针对性地拓展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新闻推荐
珠海传媒集团是经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市属国有独资文化企业。集团是以原珠海报业传媒集团和珠海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