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山村龙雅堂粤剧团进行粤剧现场演唱。
观众观看戏曲演出。
斗门区戏曲活动基地为戏曲爱好者以及附近居民进行表演。10月16日,斗门区将迎来一次艺术大考。
受中国曲艺家协会委托,省曲艺家协会将对斗门区“中国曲艺之乡”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和复核。这是斗门区自2011年获评“中国曲艺之乡”后第三次接受复评考核。
8年荣誉加身,8年接续发展,8年粤韵悠扬。
18届斗门曲艺大赛、63个曲艺社团和3000多名曲艺骨干、有着124年历史的荔山村龙雅堂粤剧团等8个粤曲传承基地、127个村居文化活动中心曲艺室……
这是一组让人惊叹的数字,也是一份传承经典、惠民乐民的曲艺文化情怀。
斗门区不断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曲艺活动遍及五镇一街,参与率和受众率不断提高,在促进全区新时代曲艺事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采写:本报记者张帆
摄影:本报记者曾遥
夯实基层曲艺阵地建设形成曲艺事业发展新格局
10月16日,广东省曲艺家协会按照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部署和委托,将对斗门区“中国曲艺之乡”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和复核。
斗门区2011年获评“中国曲艺之乡”,2013年、2016年先后两次通过复评。
为切实做好第三次复评考核准备工作,斗门区成立“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旨在进一步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促进全区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多年来,斗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夯实基层曲艺阵地建设,发挥“中国曲艺之乡”在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收效明显。
长远谋划、多措并举。斗门区在组织领导、制度管理、资金扶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在全区形成了以政策促进曲艺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以制度推动曲艺创新进步、社会各方积极扶持参与、曲艺社团和活动遍及城乡的新格局。
岭南水乡,水意荡漾;曲艺入心,文化滋润。
品牌活动熠熠生辉,18届斗门曲艺大赛、斗门新年音乐戏曲演唱欣赏系列活动、斗门区首届广东音乐戏曲演奏大赛、斗门区首届少儿戏剧曲艺大赛、斗门区首届“红腔”曲艺大赛……这些由斗门区文化部门指导、斗门区文联主办的多项赛事,已经成为斗门区乃至珠海市知名度极高的地方曲艺品牌,粤韵悠长、影响广泛;戏曲作品创新突破,本土优秀曲艺《十里莲江花吐艳》《粤曲响遍东风校园》,曲艺精品《黄杨河畔喜歌扬》《斗门家乡美如画》《美丽斗门是我家》等,留在了观众的记忆深处。
在斗门区675平方公里的岭南大地上,广大群众在享受“望山见水留乡韵”的自然禀赋的同时,用充满本土特色、喜闻乐见的粤曲乡韵,讴歌社会的历史跨越、描绘集聚发展的现代产业、记录取得突破的改革创新、展现面貌一新的美丽斗门、表达不断提升的民生福祉、叙说日趋完善的民主法治,为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不断增加粤曲内涵促进艺术阵地大发展
锣鼓铿锵、扬琴悠长、高胡婉转……
8日晚8时,乾务镇荔山村龙雅堂粤剧团准点开唱。
这一天,黎小红唱的是《梦会太湖》;黄荣亮唱的是《七月七日长生殿》;5年级学生朱蕙菁唱的是《分飞燕》……
龙雅堂位于荔山村一隅,龙雅堂的二楼,是一间面积不小的室内曲艺社,墙壁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状。翻看资料可知,貌不惊人的龙雅堂始建于1895年,至今已有124年历史。
“龙雅堂是1989年搬到这里的。每天晚上8点开唱,晚上11点结束,几十年来没有间断过。”今年70岁的黄荣亮是龙雅堂的团长,参加演出活动已经50年有余。“晚上过来唱几句,所有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粤曲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还会继续传下去。”黄荣亮告诉记者。
百年历史的龙雅堂粤韵飞扬,现已成为斗门区擦亮“中国曲艺之乡”招牌、不断增加粤曲内涵的生动实践。
“目前全区有63个曲艺社团、3000多名曲艺骨干,他们活跃于五镇一街,基本上日日有活动,夜夜闻歌声。”斗门区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曲艺社团常年开展排练、展演、交流,并结合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基层曲艺爱好者的文化生活。
多年来,斗门区把曲艺繁荣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区镇联动,艺术阵地遍布城乡,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在全区127个村居建设、改造文化活动中心,每个中心均设置曲艺室,超过半数的中心建有表演舞台。
“从2016年开始,斗门区曲协在斗门电台开设《黄杨粤韵》专栏节目。”斗门区曲艺协会主席、非遗曲艺类传承人何国雄介绍,《黄杨粤韵》以播送本土粤曲为主,兼有斗门曲艺社团发展史、曲艺趣闻轶事等内容,成为名副其实的“斗门曲艺空中舞台”,深受广大听众欢迎。
积极培育曲艺新人多类曲艺传承生生不息
9日晚8时,斗门区戏曲活动基地准时开唱,精彩的演出吸引了大批曲艺爱好者和附近居民前往观看。
该基地位于斗门区青少年宫广场,由政府部门拨出专款建设,于今年7月1日启用。
何国雄介绍,该基地在斗门区委宣传部、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斗门区文联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基地舞台开展教学、培训、表演活动。三个月来,由斗门区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了50场曲艺调演,参演人数多达1500余人次,观众达6000人次。演出经典、现代和本土创作节目300余个,推动了群众戏曲活动的蓬勃开展,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成为展示斗门区“中国曲艺之乡”艺术魅力的一扇窗口。
一如曲艺的韵味深长,该基地的启用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记者采访获悉,该基地除了是“斗门区戏曲活动基地”,也是“斗门区青少年戏曲培育基地”,担负着粤曲传承、培育青少年学习曲艺的重任。由斗门区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文联推动的“曲艺进校园”工作,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斗门区目前在斗门区第二中学、井岸镇第一小学、东风小学和斗门镇南门小学等8所学校建有粤曲传承基地,在白蕉镇灯笼小学建有沙田民歌传承基地,从青少年抓起,积极培育曲艺新人。
在东风小学,每周五下午4时至5时30分,各曲艺专科班弦乐和鸣、粤韵飘扬,浓郁的曲艺氛围扑面而至。该校学生陶静妍更是从曲艺学习中获益匪浅,斩获了12块全国、省、市级别的曲艺比赛奖牌,并于今年7月考入了广东粤剧学校(六年制)。
2014年以来,斗门区先后邀请了广东省曲艺专家苏惠良、梅花奖得主著名演员琼霞、著名高胡演奏师李钰辉、张宝坚等知名专业人士开展交流演出、讲座,提升全区曲艺发展水平和展演能力,让斗门区曲艺文化事业的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相关链接
斗门区曲艺社团名称
斗门区曲艺协会
斗门区老干曲艺社
斗门区曲艺团
斗门区迎春花粤剧团
井岸雄昌曲艺社
井岸镇北澳村曲艺社
井岸镇飞龙粤剧团
井岸镇凤来鸣粤剧团
井岸镇濠江曲艺社
井岸镇红豆曲艺社
井岸镇红梅曲艺社
井岸镇红韵曲艺社
井岸镇黄杨曲艺团
井岸镇乐友之家曲艺社
井岸镇绿娱曲艺社
井岸镇美湾曲艺社
井岸镇美湾社区民歌队
井岸镇南潮村曲艺社
井岸镇坭湾村曲艺社
井岸镇群声曲艺社
井岸镇沙田民歌队
井岸镇水上民歌队
井岸镇新堂村曲艺社
井岸镇雅乐轩
井岸镇英雄粤剧曲艺团
井岸镇园圆艺术团
井岸镇粤韵乐社
井岸镇长亨社区英华粤剧曲艺团
乾务镇南岭曲艺
乾雾镇东澳村曲艺社
乾雾镇虎山曲艺社
乾雾镇锦添花粤剧团
乾雾镇老人粤曲轻骑队
乾雾镇荔山村龙雅堂粤剧团
乾雾镇马山村昭乐轩曲艺社
乾雾镇南山曲艺社
乾雾镇三里曲艺社
乾雾镇湾口村曲艺社
乾雾镇新村精雅堂粤剧团
斗门镇大赤坎村曲艺社
斗门镇大濠冲村精英曲艺社
斗门镇斗门村乐鸣曲艺社
斗门镇斗门社区乐苑粤剧团
斗门镇明月曲艺社
斗门镇南门村曲艺社
斗门镇曲艺交流协会
斗门镇小赤坎村曲艺社
斗门镇小濠冲村濠溪粤剧团
斗门镇新乡岐山曲艺社
斗门镇御城曲艺社
斗门镇粤乐艺苑
莲洲镇横山民歌队
莲洲镇莲江村曲艺社
莲洲镇莲溪曲艺社
莲洲镇曲艺社(南青曲艺社)
莲洲镇石龙村曲艺社
莲洲镇下栏曲艺社
白蕉镇白蕉艺联曲艺社
白蕉镇白石村曲艺社
白蕉镇灯笼民歌队
白蕉镇赖家村曲艺社
白蕉镇六乡曲艺社
白藤湖街道办联藤曲艺社
新闻推荐
40万平方米滨水长廊将成市民新“打卡”地 黄杨河湿地公园昨日开园
呈“斗”字型的黄杨河湿地公园。本报记者曾遥摄本报讯(记者张帆)滨水观景台、滨河广场、藕丝亭、观河廊架、芦苇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