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8条黑臭水体,整治长度为21.05公里,总投资5.6亿元。图为整治后的五福涌。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原来这条河臭不可闻,还能看见黑色的气泡,我们一般都不往这边走。”在斗门区井岸镇工作多年的陈先生对五福涌的变化感到满意。附近村民也由原来的唯恐避之不及,变成晚上经常到涌边散步。
相较于“改头换面”的五福涌,几百米外的新青正涌整治还在初级阶段。一台挖掘机将新青正涌上铺设的水泥挖开,露出蛛网般错杂的钢筋,掩盖7年之久的黑色水体再度暴露在阳光下,几米开外都能闻到臭味。
今年以来,斗门区河长办开展多项水污染治理行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但成绩背后,问题同样突出。截至目前,污水管网建设仅完成年度目标60%;2座污水处理厂进度缓慢;多个农村污水处理站点无人运营……全面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斗门区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掀开“遮羞板”整治黑臭水体
11月19日,斗门区井岸镇文化活动中心前的新青正涌,变成了一片大工地。一台挖掘机将新青正涌上铺设的水泥挖开,露出蛛网般错杂的钢筋,掩盖7年之久的黑色水体再度暴露在阳光下,几米开外都能闻到臭味。
“这段属于新青正涌上游,由于以前规划建设不到位,没有进行雨污分流,导致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渠,为了找到隐藏的排污口,这次挖开了500米左右的水泥。”斗门区水资源和水质监测中心主任赵伟雄介绍,铺水泥掩盖,不能解决问题,这回要掀开这块“遮羞板”,从源头处理问题。
除挖掘队外,新青正涌岸上还有两支施工队伍分别负责下水道管网的清疏和抢修,为准确检测故障点,施工队还出动了机器人。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地下管道狭窄且空气污浊,可能对下井检修人员造成安全隐患。根据机器人反馈的信息,可以确定管道内存在问题的具体位置,减少后期开挖管道工作量和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整治新青正涌黑臭水体是个系统工程,如果下水道不通畅,即使找到了排污口,也会导致污水无处可排。”赵伟雄介绍,为保证所有污水得到处理,还在新青正涌旁建设了临时的污水处理站。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由于现在处于枯水期,为改善新青正涌水体,缓解黑臭现象。斗门区水利部门还建造了引水泵站,通过补充干净的水源,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斗门区8条黑臭河涌,4条(新青正涌、鸡咀涌、五福涌、新青工业园排洪渠)都在新青工业园。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这几条黑臭河涌均起源于工业园内,几近平行向南接入鸡啼门水道。
“事实上,除生活污水外,该区域的主要问题还有企业偷排工业污水,导致黑臭情况反复出现。”斗门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黑臭河涌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监督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大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
整治黑臭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水利、环保、城管、国土、公安等涉及河湖保护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打击河道沿岸违章建设、违法排污、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某些职能部门不够重视、参与性不高,就会导致整体工作进展缓慢。
为此,斗门区制定了《2019年黑臭水体流域企业排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对黑臭水体流域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现场监管执法;制定巡查路线,巩固现有整治成效;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铺设截污管道网20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362个
相对于整治进度较慢的新青正涌,几百米开外的五福涌为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原来这条河臭不可闻,还能看见黑色的气泡,我们一般都不往这边来。”沿着五福涌河岸骑车的市民陈先生介绍,自己在附近企业工作6年,见到五福涌从黑变绿,心里很高兴,偶尔也会来这边散步。“水清了、岸绿了,要是水多点就更好了。”
五福涌全长4公里,与新青正涌一样位于新青工业园,黑臭原因也类似,不仅有临河居民直排生活污水,也有企业偷排工业污水。
“污染在水里,问题在岸上。”赵伟雄介绍,通过两年来不断摸查排污口、查处违法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在河中架设增氧机,改善水质,五福涌的水体得到明显改善。
记者现场看到,不仅河水有了一定的透明度,河泥也由黑色恢复正常颜色;沿岸种植了美人蕉净化水质,岸边还有成群的小鱼苗游弋,空气中也闻不到臭味。五福涌治理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未来工作重点将放在绿化上。
斗门区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黑臭河涌共8条,分别为白头翁涌、合禾涌、五福涌、新青正涌、新青工业园排洪渠、鸡咀涌、咸坑河、沙龙涌,总整治长度为21.05公里,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河道控源截污、内源清淤及底质改良、面源污染控制等七大专项工程。
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斗门区8条黑臭河涌均已建立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其中区级河长每月至少巡河一次、镇级河长每周至少巡河一次、村级河长每日至少巡河一次。
目前,黑臭整治项目累计铺设截污管道网20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362个。8条黑臭河涌中,沙龙涌、白头翁涌已达到“初见成效”,余下6条河涌正在办理申报工作。按照要求,所有河涌将在年底前完成工程验收。
此外,为加快黑臭水体整治进度,斗门区还在11月13日召开全区黑臭水体整治攻坚动员会议。动员会上,8条黑臭水体镇级河长逐一作表态性发言,签订黑臭水体整治约谈告知书,立下“军令状”,承诺按各项要求履行河长职责义务。
清理违建120处完成61条河道清淤
今年国庆节前夕,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黄杨河湿地公园正式开园。滨水观景台、滨河广场、藕丝亭、观河廊架、芦苇荡、红树林……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健身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海湿地生态休闲区,成为斗门区的新地标和打卡胜地。
鲜为人知的是,黄杨河湿地公园正是斗门区今年河长制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截至10月底,除黄杨河湿地公园工程外,斗门区白蕉联围新环三围险段海堤修复工程、莲洲联围易涝区整治工程、乾赤联围易涝区整治工程均已完成。
把目光从小河涌转移至河湖,斗门区有更多工作要做。今年以来,斗门区重点开展“五清”(清漂、清淤、清污、清违、清障)专项行动。
具体而言:“清漂”方面,清理水域面积97.24平方千米,清理水面漂浮物2.39万吨;在“清淤”方面,清淤长度146.05公里,已完成清淤河道61条,正在清淤河道4条,其中纳入清淤重点的8条黑臭水体均已完成底泥污染物清理工作;在“清污”方面,省河长办下发的入河排污口问题清单中,仅剩白蕉工业园北排洪口正在整改;“清违、清障”方面,共清理整治被非法侵占的河道管理范围40.38万平方米,包含涉水违法违规建筑物120处,建筑面积9.56万平方米。
如果说河湖治理成效是看得见的“面子”,那么污水处理站、处理厂则是起到支撑作用的“里子”。
据统计,斗门区共需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居共125个,已完工115个;为增强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斗门区还对新青水质净化厂、井岸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白藤水质净化厂进行提标扩建。
截至目前,斗门区河长制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然而在成绩的背后,问题同样需要直视。
按照珠海市下达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2019年斗门区需完成100公里的年度建设目标,而截至10月底,斗门区仅完成污水管网总进度的60%;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无人运营,农村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一运营、统一付费的体制机制亟须建立。
在水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上,斗门区正努力让“河畅、水清、岸绿”的美好生活图景变为现实,然而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斗门区河长制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链接
投诉举报渠道一览
据斗门区河长办介绍,各级河长巡河发现问题可以通过“今日斗门”微信公众号的“在线服务”→“斗门河长”→“投诉建议”进行上报,或通过“广东智慧河长”微信公众号进行反馈。
市民在发现涉河问题后,可拨打河长公示牌相应的监督电话进行投诉反馈,或通过扫描公示牌上的二维码在微信公众号进行投诉建议。斗门区、镇河长办具体联系方式如下:
斗门区河长办5111308
井岸镇河长办5522377
斗门镇河长办5798202
白蕉镇河长办5516185
乾务镇河长办5709180
莲洲镇河长办5562803
白藤街道河长办5570632
南方日报记者王韶江
新闻推荐
斗门8条黑臭河涌年底迎“大考” 水质总体趋于改善,目标2020年实现“长制久清”
水质总体趋于改善,目标2020年实现“长制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