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应急管理局推进“一个大平台、一张网络图、一根指挥棒”的智慧化综合指挥体系,提升灾害预警决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图为斗门应急指挥系统。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斗门不断提升灾害预警决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图为停在莲洲机场内的救援直升机。
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安全守望,正踏着社会变革的节拍深度调焦。
今年3月25日上午,根据《珠海市斗门区机构改革方案》的相关工作部署,斗门区应急管理局正式挂牌。这一新成立的部门,承担原安监局的职责以及民政救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震灾应急救援等相关职责。新的历史坐标起点,责任与使命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如何填补机构改革期间的空挡期,如何实现从“九龙治水”到“一根指挥棒”?面对复杂严峻的事故灾害形势,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边改革、边组建、边应急”的一场场“硬仗”接踵打响。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刚刚成立的斗门区应急管理局就排查出城市风险点324个。在改革的进程中,斗门应急人希望通过“守夜人”的担当,让市民拥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幸福感。
●南方日报记者王韶江
快速支援?应急队伍有了空中新成员
11月16日下午5时许,斗门区莲洲镇獭山村与江门新会市交界的马山深处,熊熊燃烧的烈火突如其来。此处山势陡峭、地形复杂,救灾难度大,如不能及时扑救,有可能会殃及村民。
接到火情后,斗门区应急管理局迅速调集护林扑火队伍前往火灾现场,开展前期扑救工作。随后珠海市森林消防机动大队及金湾区、高栏港区护林扑火队伍也奔赴现场增援,经过近4个小时的扑救,明火于当晚9时10分被扑灭,无人员伤亡。
据统计,本次火灾有200余人参与扑救行动,包括森林消防队员、城市消防、交警等救援力量,共出动森林消防车18辆、城市消防车7辆,铺设消防水带3000余米。山火被扑灭后,斗门区还安排人员24小时留守检查,杜绝隐患。
“火灾发生后,斗门区应急管理局迅速采取措施,通知各救援力量前往现场处置,体现了改革后的应急指挥机制快速应对险情的优势。”斗门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还透露,斗门区有1.26万公顷林地面积,为更好保护森林,将在莲洲通用机场建设专门的森林消防队伍,这支队伍将配备专业的消防直升机,可以在十分钟内赶到火场进行救援。
目前,消防直升机已经在莲洲机场训练数月,锻炼出了一支完整机组,第二套机组人员也在培训中。该款消防直升机有16米长,为五旋翼大型直升机,可装配机载水桶,最多可一次性吊起3吨重的水;飞行时速可达180公里每小时,作业范围可以辐射珠海各区森林,也可以快速支援中山、江门等地。
除自身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外,斗门区应急管理局还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救援”工作中。
今年9月,珠海市斗门区蓝天救援中心在斗门区民政局完成了登记,正式加入斗门区“救援大家庭”。
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救援网络人手不足、装备不够、分布不均衡的缺憾。但是,救援工作不仅仅需要人力和技术,还需要有足够财力、物力来做保证。
为让这支民间救援力量在斗门区“安家落户”,斗门区应急管理局给予了大量实质性支持,包括提供办公场所、物资存放仓库,提供专业救援装备以及内务管理指导。此外,为增强队伍专业性以及保障救援者安全,斗门区在相关一线队员进行日常培训时,也会安排其参与其中,为其搭建成长平台。
除斗门区蓝天救援中心外,斗门区还有相应的登山队、水上救援队、无线电队等救援力量,这些救援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救援网络人手不足、装备不够、分布不均衡的缺憾,并逐渐发展成为斗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全流程监控?智慧化综合指挥体系统一调度
11月26日,在斗门区三防,还在内测阶段的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几乎占据了一整块墙壁,几十个部门、数千个摄像头接入,拥有包括地形图、遥感图、电子图在内的6种地图图源,并且具有气象预警功能。
按照斗门区实际情况,大屏幕上主要显示了台风、暴雨、森林火险、危化品运输、群体聚集以及其他事件的相关情况,以及紧急任务、气候、小组人员到岗情况、值班人员等信息。
“斗门区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可以对不同突发事件进行相应处理,实现了对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全流程监控。”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预计将于年底投入使用。
以火灾为例,当平台通过实时监控,监测到火情信息后,系统会在10秒内,将火灾信息通过短信、APP发送到相关责任人,如果5分钟内没有收到回复,就会打电话通知相关人员,确保信息有效传达。
与此同时,火情信息也会在大屏幕上显示,包括人员到岗情况、附近有无危险品仓库,以及周边蓄水池位置等。甚至火灾范围内的学校等人群聚集点也会在第一时间收到通知,做好防范、应对措施;救火现场情况也会通过救火队员、无人机回传,实现了指挥人员对火情的实时掌控。
此外,针对珠海多台风的特点,斗门区应急综合指挥平台不仅实现了对重要地点、地段的实时监控,还汇总了1945年以来的历史台风数据,方便调度人员进行精准决策。
“平台的设计思路是把应急抢险分为三个阶段,事前防范、事中处置和事后总结。”上述人员介绍,平台有风险管理和预警功能,对常见灾害进行了预案编制,以便在应对危机时实现多部门快速联动,还可以根据灾后评估,进行流程的优化,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
今年3月,斗门区应急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该局整合了辖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职责、辖区政府办公室的应急管理职责、珠海市公安局斗门分局的消防管理职责、辖区民政局的救灾职责,以及相关机构的地质灾害防治、水旱灾害防治、森林防火、震灾应急救援等职责。
“为改变以往"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斗门区正在构建"一个大平台、一张网络图、一根指挥棒"的智慧化综合指挥体系,实现各类突发事件报告及时、流转及时、处置及时,建设统一调度、管理先进、功能齐全、反应快速的应急指挥中心。”斗门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构建应急指挥中心,提升灾害预警决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实际需要。
消除隐患?日均两次演练防患于未然
“海恩法则”揭示,任何严重事故都是有征兆的,每个事故征兆背后,还有300次左右的事故苗头,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要消除一次严重事故,就必须敏锐而及时地发现这些事故征兆和隐患并果断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或消除。
斗门区应急管理局成立后,主动迎击各类风险挑战,强调在日常工作中防患于未然。
为检验辖区应急队伍防汛防风工作的组织指挥和抢险反应能力,今年1—10月,斗门区共举办涵盖安全生产、防汛防旱防风、森林防灭火等各类应急演练逾600场次,日均演练次数达到两次,参演单位628家次,参演人数达51135人。
为督查企业建立安全保障体系,1—10月份,斗门区应急管理局对工矿商贸类、危险化学品类、医药化工类、烟花爆竹类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共实施行政检查3549次,监督检查覆盖率为100%;发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1933处,发出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331份,整改完成率为94.98%,其余未完成整改的部分也在按照时间进度有序整改中。
为建立城市风险点危险源数据台账和定期排查机制,斗门区应急管理局开展城市风险点、危险源排查整治,并按照红、橙、黄、蓝四个等级,对风险点危险源进行风险分级管控。据统计,目前斗门区共排查出风险点危险源324个,其中红色风险0个,橙色风险29个,黄色风险47个,蓝色风险248个。
斗门区应急管理局还联合区水务局、斗门国土分局等单位对重点水利工程、在建工程、地质灾害点、水浸黑点以及防汛、救灾物资仓库等场所联合开展防汛安全检查工作,检查落实汛期安全防范应急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以来,斗门区共启动57次防汛应急响应(其中2次Ⅰ级、8次Ⅱ级、47次Ⅲ级)、6次防风应急响应(其中5次Ⅳ级、1次Ⅲ级),全区范围内没有发生因灾情导致伤亡的事件。
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之外,斗门区应急管理局还在辖区广泛开展相关宣传教育。
据悉,在2019年“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中,该局开展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宣传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七进”活动。同时申请创建了3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作为斗门区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基地。
新闻推荐
市民体验水稻收割。本报记者曾遥摄本报讯(记者张帆)“稻”斗门来收割,吃喝玩乐样样有。11月23日-24日,第六届斗门水稻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