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积极打造成为粤港澳旅游目的地。图为市民在斗门莲江村游玩。
关铭荣摄
斗门、澳门两地人民从看得见的产业协同、软硬联通,到看不见的规则衔接、开放合作,彼此守望相助、携手共进。关铭荣摄
斗门坚持“生态立区”,共同守护珠澳“母亲河”。图为磨刀门水道。关铭荣摄
站在竹银水库大堤上远眺,西江的水美得让人沉醉;磨刀门水道沙心洲上,水松林绿影婆娑。
10年前,选址于磨刀门水道斗门段上游的竹银水源系统工程动工,斗门马墩村水库移民安置和移民新村——新马墩村建设同步启动,澳门以预付水费方式出资4.5亿元人民币作为建设资金。
珠海、澳门等多方合作力排万难,管道过大江、穿山脉,串“珠”成链,突破复杂地质环境和建设条件限制,铺设贯通工程创下水务建设史上的多个纪录,以珠海水库建设史上最快速度建成了竹银水库等核心工程。
地处磨刀门水道上游的斗门区,长期以来坚持“生态立区”,划定水源地保护“红线”,发展绿色产业,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守护珠澳人民共同的“母亲河”。
共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人。多年以来,斗门、澳门两地人民从看得见的产业协同、软硬联通,到看不见的规则衔接、开放合作,彼此守望相助、携手共进。
展望未来,今年《斗门区落实<珠海市全力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实施方案>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我们将竭尽所能,全力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澳门—珠海极点建设中贡献斗门力量。”珠海市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说。
●林郁鸿
1守望相助
澳门水自斗门来
“三、二、一,启动!”今年10月17日10时30分,在珠海洪湾泵站对澳供水第四管道通水仪式现场,随着刀闸的合并和泵房机组发出的轰鸣声,清澈的西江原水被吸进管径达1.6米的管道,跨越横琴涌入澳门氹仔岛的石排湾水库。随即,澳门传回的通水画面出现在现场的大屏幕上。
澳门特区政府海事及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厅厅长黄文涛兴奋地说:“有了这条水管,今后,氹仔岛乃至整个澳门的发展更有保障了。”
为满足澳门、珠海城市用水需求的增长,珠海建设水库群,由管隧串联各水库实现库库相通,后改由西江磨刀门水道引水,直至建成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几度变迁,一个共同难题贯穿始终——如何避开咸潮入侵,获取淡水。
涓涓涌动的西江水背后,是一代代珠海人建设水库、铺设管道、抗击咸潮的艰辛努力与付出,是两地唇齿相依的深情。
其中,位于斗门的竹银水库,就是珠澳供水系统中最大的蓄水水库。今年入选“广东十大最美水利工程”的竹银水库地处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水道右岸,在澳门家喻户晓。“2011年竹银水源系统工程建成后,珠海水库总库容扩大至7000多万立方米,供水调咸能力大为提升,珠澳市民至此彻底告别"咸水"之忧。”斗门区水务局局长黄悦民说。
磨刀门水道是西江八大出海口中径流量最大的一个,被称为珠澳人民的“母亲河”。然而,其又位于西江最末端,上游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城市密集区排放物直接影响下游河水水质,流域面临潜在的水污染风险。为了确保高标准对澳供应原水,长期以来坚持“生态立区”,划定水源地保护“红线”,发展绿色产业,整治乡村人居环境,为珠澳守护一江碧水。
12月初,寒风南下,咸潮高峰期已至。磨刀门水道沙心洲上,水松林绿影婆娑。斗门区区长马洪胜说:“作为珠澳的"大水缸",斗门当仁不让,宁可适度牺牲发展速度,也要保生态、护颜值、优环境,为生态湾区保"水"护航。”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表示,如今的澳门,已告别了咸水,但回忆起曾抗击过的2004年特大咸潮,仍深表感慨。“从那时起,澳门居民更加深刻感受到祖国对澳门的关怀。”
2民心相通
做优大湾区的“菜篮子”
多年以来,这样的守望相助和未雨绸缪,让澳门、斗门两地人民同饮一江水的感情越发醇厚。
今年7月8日,斗门区鹤洲北,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正式动工。按照计划,这一旨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的现代农业项目首期将在2020年春节前建成并投入运营,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各类高品质蔬菜约5000吨。
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这一示范园将聚焦高价值农产品,优选种植品种,重点种植高品质串收番茄,搭配种植叶菜、黄瓜、草莓、甜椒、花卉,并通过植物工厂技术探索种植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高端食用菌、名贵中草药等。
为形成示范效应,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种植生产的果蔬相关产品还将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供港澳蔬菜、出口欧盟等专业认证,并建立全程可追溯系统,全力保障食品安全,从而为港澳持续稳定供应新鲜优质的农产品,引领珠海高科技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进一步保障供港澳食品安全。
后续,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将不断扩大健康食品基地布局,并适时向种植生产上下游延伸,推进相关农产品交易、种业研发、农产品深加工、设施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项目,全面构建完善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
珠江水奔流入海处,是绵延百里的沃野,而占珠海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斗门生态农业园,是珠三角面积最大的生态农业园区。作为港澳食品安全供应的重要一环,珠海斗门近年来主动抢抓战略机遇,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结合起来,以生态农业园区为主要平台,先后出台系列政策举措,将农业资源比较优势与区域化生产布局相结合,积极支持现代科技农业发展,积极打造供港供澳绿色食品示范区。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澳门市场活猪的50%、冰鲜禽的70%均由斗门供应,我们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深耕特色农业,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做优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说。
斗门、澳门两地多年的守望相助、携手共进,让两地人民交心交融、合作发展,并在一代代年轻人的接力下传承发展。
珠海市斗门区心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长期扎根珠海农村地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业区儿童发展等问题。受益于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携手同行·共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社团结盟计划,该中心与圣公会澳门社会服务处建立结盟关系。“不仅是业务联动、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层次、拓展了发展空间。”中心负责人杨红翠说。
3未来相连
支持澳门青年到斗门发展创业
12月初,珠海斗门,德光电子制品厂生产车间内金光闪烁,一盒盒盛着电感线圈的容器在流水线上流转。75岁的董事长梁耀玖虽已满头银发,但仍会定期下到生产车间,查看流水线的作业情况。
德光电子生产的电感线圈,多年来出口日本和欧美,被广泛应用到科技领域,小到手机、大到航天飞机。作为“电感线圈”界元老,德光电子已经成长为这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但很少有人知道,1969年初创于澳门的德光电子,曾经是珠海吸引外资投资设厂的一面旗帜。1980年初,在珠海经济特区成立当年,梁耀玖就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港澳企业家,在珠海投资成立珠海德光电子制品厂有限公司。
作为最早引进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德光电子多年来为珠海输入现代企业生产模式和先进管理经验,并通过上下产业链互动和牵线搭桥,德光电子还帮助珠海引进了香港东光、台湾东华等港台企业和日本佳能等国际产业巨头来珠海投资办厂。
如今,德光电子所处的斗门腹地,一条宽阔的珠峰大道直通厂门口,更与港珠澳大桥实现互联互通。
多年来,梁耀玖常与到企业参观的母校澳门圣若瑟学校学子以及澳门创业青年分享自己白手起家的人生经历。他表示,与几十年前创业的艰难相比,如今珠海和斗门的创业条件已今非昔比。粤港澳大湾区给澳门企业和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国家级平台和发挥个人才能的绝佳场所。
今年以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加速,斗门、澳门两地合作迈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不久前,澳门轩宇集团董事长刘超荣就在斗门注册成立珠海轩宇智能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并入驻斗门区智能制造产业园。
“斗门与澳门,山水相依,文化相通,血脉相连,目前斗门共有澳资企业248个,占全区外资企业的27.7%,对斗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良多。”斗门区区长马洪胜说。
“今年,我们印发实施了《斗门区落实〈珠海市全力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实施方案〉工作方案》,明确将全力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澳门—珠海极点建设中贡献斗门力量。”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说,目前,斗门还在研究落实港澳居民到斗门发展的便利措施,实现港澳青年来斗门创业政策同等化,“让港澳青年来斗门创业与斗门户籍人员或高校毕业生一样,享受同等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租金补贴、初创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孵化补贴等各类创业扶持政策。”
■一线实践
竹银供水系统:
两地携手抗击咸潮
确保澳门居民饮用水安全
12月,南方初冬时节,寒风南下,西江咸潮高峰期已至。
磨刀门水道沙心洲上,水松林绿影婆娑,竹洲头泵站值班员梁能钦在江水中取到样本,例行检测后记录下主要指标:咸度15毫克/升,无臭无味,浑浊度低。他注意到,位于下游的广昌泵站,此时原水咸度已超过2000毫克/升,远超我国生活饮用水水源咸度不高于250毫克/升的标准。“咸水覆盖到泵站取水点,就要频繁地开关放水闸门,根据潮水进退和咸度变化的规律来抢淡水。如果抢水失败,就要往上游重新找水源。”梁能钦说。
时至今日,不少澳门人都记得,2005年冬天,珠江流域江河水位低,海水倒灌,珠海、澳门两地曾发生一次极为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澳门自来水咸度曾高达每公升600毫克以上,这一情况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抢购瓶装水现象。澳门市民杨月红对2005年冬天的那段历史仍记忆犹新。“那时水很咸,不能喝,要买矿泉水来煮饭和饮用。2005年那一年,过了年水还有一点点咸,但后来就没有了。”
2005年冬到2006年春的这段历史给澳门回归后的对澳供水敲响了警钟。导致自来水变咸的是一种名为咸潮的天然水文现象,多发生于河口地区,河道上游来水减少等因素使海水沿河口向上游倒灌,导致淡水河咸度上升。而如何处理咸潮的问题考验着珠海与澳门。
此后一直到现在,澳门并未出现过类似的现象。这其中,竹银水源系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竹银水源系统”中的“竹银水库”在澳门可谓家喻户晓。竹银水库是珠澳供水系统中最大的蓄水水库,总库容4333万立方米,于2011年5月建成,与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及同期建设的竹洲头泵站一同构成了竹银供水系统。这个系统为整个珠澳供水系统增加了4011万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和65%的淡水储备。
为了应对咸潮,在过去几十年的探索中,珠海和斗门因地制宜形成了“引提蓄”三结合原水保障模式:“引”就是引西江水;“提”是因为西江水面比较低,通过泵站把水提到一定高程的水库,再通过管隧工程把水送到澳门;“蓄”就是通过水库储备淡水,作为咸期调解水源。
一座好的工程,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多年来,斗门通过采取组织、制度、工程、水质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全面保障了对港供水安全。
每年咸潮期间,两地一直保持紧密联系,互通信息,确保掌握对澳供水的最新情况,使澳门居民的饮水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
■区域观察
从互联互通到产业发展
全面推进斗门与澳门互利合作
斗门、澳门两地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文化相通、志气相投、语言相通,极高的价值认同感为沟通交流提供了先天便利。今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建设,两地的联系和沟通变得更加紧密和便捷。
“今年,通过印发实施斗门区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工作要点以及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及责任单位,举全区之力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说。
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今年以来,斗门加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参与湾区西岸国际航空门户和航运中心建设,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有望于2020年通车,莲洲通用机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斗门港10月正式启动港口内贸业务,进一步推动斗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体系互联互通。
从企业联合科研到产业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合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以来,斗门加快推进珠江西岸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积极参与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主动对接澳门,发动企业参加相关对接会,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工程,新认定高企23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97家。在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方面,修订《珠海市斗门区科技金融发展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推动金融资源和科技型企业资金需求的有效对接。
为全面推进斗门和澳门互利合作,今年,《斗门区落实〈珠海市全力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实施方案〉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实施。目前,斗门还在研究落实港澳居民到斗门发展的便利措施,实现港澳青年来斗门创业政策同等化。
在扩大开放的制度层面,为优化提升外商投资营商环境,斗门加速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大力推动外商扩大投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斗门全区实际吸收外资3051万美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廖明山何进)记者近日从珠海公交集团了解到,316路与501路已合并为新501路,原316路停开。乘坐这两条公交线路过往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