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两岸四组团”
斗门跻身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
“区长质量奖”,唱响通信国际标准“斗门声音”
文/图杨雪薇
A一份初心贡献斗门全新发展
初心是奋斗的“原点”,坚守如同“半径”,唯有二者兼备,才能画好斗门的事业之圆。
2019年,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斗门区正视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短板,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突出问题和困扰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确定整治任务,制定解决措施,明确任务要求、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建立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确保主题教育能见效、见实效,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变化。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下,斗门人持着一份真切的初心,奋力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大浪中再立新功,贡献出斗门非一般的力量。其中,斗门干部年轻化、队伍专业化,在2019年开创了斗门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局面。
2019年3月20日,斗门区举行机构改革新部门成立集中揭牌仪式,29个新成立的部门集中揭牌亮相,党政机构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3.2岁,提拔重用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共37名,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这是斗门区的发展史上,一次全方位、大力度、深层次的改革,也是斗门迈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除了人力的变革,斗门区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也迎来了开花结果。过去一年,斗门区以政务服务创新为动力,积极推动审批服务便民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全力为斗门打造珠海“二次创业”新引擎提供有力政务服务数据管理支撑。
2019年11月,斗门区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珠海分公司举行签订“数字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通信及信息化领域达成重要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开展大数据、信息化合作。其中,新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加快推进,综合窗口建设将设置建设民生事务、工程建设审批、企业经营协同审批、重点项目绿色通道等综合窗口,实行一窗收件,集成服务,并于2019年7月对外开放公安业务大厅,设置26个窗口,每天为近1000名群众提供服务,全年业务量预计超6万件。同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事项规范、身份认证、申办受理、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全省统一,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实施率达100%,区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86%,区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2%。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斗门区公安分局积极推动“科技强警”,打造出“智慧新警务”全天候平台;区城管局以数字城管为抓手,充分结合大数据平台推动城市治理的各项工作;斗门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应急指挥网络的互联互通、物联网的感知及应急业务系统的支撑,实现应急态势感知、智能决策、应急指挥和现场通讯融合;斗门区融媒体中心在全市首先挂牌成立,集广播、电视、微博、客户端、省市媒体驻站资源于一体的全媒体矩阵构建完成……斗门区“数字政府”建设全面铺开,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向着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
B融入时代调动产业发展活力
这是一个充满着机遇的时代。斗门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央地段,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全力打造珠海“二次创业”新引擎是斗门在这个时代的重要目标。2019年8月14日,中共珠海市斗门区委四届八次全会召开。全会提出,斗门将切实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自觉肩负起大湾区建设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
在时代发展当中,产业是斗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魂”。2019年,斗门区坚定坚守“工业立区”不动摇,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坚定坚守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通过深度把握港珠澳大桥带来的机遇,今年斗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贯彻实施“实体经济发展三十条”、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质量强区奖励、斗门“黄杨英才”系列政策等,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
数据显示,2019年1至11月,斗门全区累计落实减税降费7.07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动产值、工业投资回稳向好。同期,斗门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95.6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完成装备制造业投资25.7亿元,占斗门区工业投资的51%。与此同时,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年内全区累计引进宋城珠海演艺度假区、益田停云小镇、奥斯玛智能装备等15个重点项目。全区签约总额大幅上升。2019年全区累计签约41个投资项目,总额达364.82亿元,签约总额比2018年高120%。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10月30日,斗门科创中心举行封顶仪式。斗门科创中心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其背靠尖峰山,前望黄杨河,与斗门市民公园相邻,总建筑面积达9.5万平方米,共29层总高度约130米。建成后,斗门科创中心将被打造成为集商务办公、技术交流、文化展示、教育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形象展示区,对完善斗门区创新技术服务产业设施体系,加快区域产业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在主楼封顶后,其将于明年7月正式竣工。
产业项目全面开花,高质量发展也绝不含糊。以质量为引领,斗门质量强区深入推进,在企业生产一线掀起了一场品质革命。2019年4月1日,斗门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珠海市斗门区区长质量奖管理办法》。未来,斗门区将每两年举办一届“珠海市斗门区区长质量奖”评选活动,并分别给予每个区长质量奖获奖组织和提名奖组织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30万元,建立区、市、省级以及全国质量奖的阶梯培育制度,在斗门形成“质量先行、名牌引领”的良好氛围,加快推动“斗门制造向斗门创造、斗门速度向斗门质量、斗门产品向斗门品牌转变”。
据悉,2019年,斗门区在建和完成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试点20个,占全市40%;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87项,团体(联盟)标准7项,其中企业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突破4项,由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同轴通信电缆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实现珠海主导制定IEC国际标准零的突破,标志着在通信国际标准领域有了“斗门声音”。
C青山绿水雕刻动人生态新城
斗门是一座拥有青山绿水的湾区魅力之城,黄花槐、硫华菊、异木棉、紫荆花和簕杜鹃争奇斗艳,四季斗门姹紫嫣红,景色格外美丽。
2019年,斗门的新城建设扎实推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A片区14个项目加速推进,以“一河两岸”北拓南扩为重点打造十里滨水长廊,井岸、白藤、白蕉、尖峰南“四大组团”36个项目箭在弦上;一批酒店开工建设,富元希尔顿大酒店、艾美国际酒店、建粤国际商务中心顺利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鹤港高速、黄镜门大桥、上横大桥加快推进,香海大桥(香海路)完成近半、磨刀门特大桥副航道主桥全幅合龙。珠峰大道升级改造基本完成,白蕉大道主干道全面完工,黄杨大道改造升级提上日程……一个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的滨江田园生态新城,正在斗门大地浮现。
最引人瞩目的是去年9月,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黄杨河湿地公园也正式开园,与西堤路南延段同步建设,共同构建起“斗门情侣路”,进一步提升斗门城市品质,成为斗门区的新地标和打卡胜地。据悉,黄杨河湿地公园是斗门区开放的第一个大型湿地公园,标志着斗门推进美化、绿化、净化“三化”,建设绿城、花城、公园之城“三城”取得标志性成果。
优质的环境,离不开水域的保护。截至2019年年底,斗门区累计投入4.5亿元整治黑臭水体,区内8条黑臭河涌水质已从整治前的重度黑臭逐步转为轻度黑臭或无黑臭。生态环境部在第二阶段统筹强化监督中,对斗门区沙龙涌和白头翁涌总体评价为“基本消除黑臭”,沙龙涌和白头翁涌完成“初见成效”目标。
与此同时,为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斗门区不断加强对沿线企业执法监管,严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一步消减入河污染物增量;协同推进新青水质净化厂扩容增效、新青工业水质净化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业区雨污分流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全区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清理了19宗砂场、非法网箱养殖90亩、清理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确保全区河湖“清四乱”工作任务的完成。
在治理水域的同时,353名斗门河长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自2017年9月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部署,斗门区对全区264条河流、37座山塘湖库实施河长制管理,设立区、镇(街)、村(居)三级河长共计353人、湖长16人,实现高位推进,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2019年,斗门区全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让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转向“有实”,全区河湖面貌明显改观。
当然,一座城称得上魅力,除了环境优美,水域清澈外,还要有四通八达的“黄金通道”。据悉,上个月,香海大桥施工方对外宣布,第四标段磨刀门特大桥副航道主桥全幅合龙——这标志着香海大桥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0年,香海大桥梅华互通至新丰围互通段将建成通车,剩余路段也会在2021年建成通车。这同时也是反映着斗门区以路为带,以桥为枢,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从公路到大桥,从市内道路到市外高速,从城际轨道到融入全国高铁网络,打开内引外联的新空间。
此外,2019年斗门区掀起“四好农村路”建设热潮,共完成建设21条共54公里的“四好农村路”,形成斗门区行政村、自然村水泥路和公共交通全覆盖,打造城乡共美立体化交通系统。据悉,斗门编制完成2019-2021年“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滚动计划,三年建设实施里程总计为153公里,总投资达5亿元。
D乡村振兴建成宜居全省示范
斗门是珠海拥有农村最多的区域,而过去一年,斗门的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农村面貌气象新,斗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更成为了全省示范。
2019年2月12日,省委李希书记到珠海调研,第一站就来到斗门,走进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古旧村居、温室大棚、民宿旅馆,实地考察村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指出斗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19年3月30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召开,“见缝插绿,完全体现自然美”、“把拆除的旧物件都合理利用起来,既省钱又留住了乡愁”、“旧墙翻新,街头巷尾的墙画,简洁明了,赏心悦目”。在参观完斗门区莲江村、南门村后,参会者纷纷发表感慨。莲江村、南门村是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美丽宜居乡村的一个典范。
外观改善了,乡村的发展改革也在斗门有着非一般的进展。其中,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斗门以改革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的一道剪影。从2014年起,斗门区每年推出“十大改革”,至今已连续六年共推出60项改革创新课题,包括农村综合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国资国企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政务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等内容。经过几年的探索,斗门区在农村综合改革、田园综合体建设、事权重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亮点,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俨然成为了增强斗门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有力途径。
与此同时,2019年,斗门区探索实施“选聘分离”,127个行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相继挂牌成立,700多名村(社区)干部竞聘上岗,推进党管干部向村社区延伸,加强和巩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其中,斗门区大力实施“归雁计划”,从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公开招聘村级后备干部,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回村干事创业,为村“两委”储备优秀人才,为斗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实施率100%
E百姓福祉提供最强幸福保障
过去一年,斗门区获评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区,被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名单,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十大典型范例。助推“中国海鲈之都”落户珠海,“中国黄沙蚬之乡”落户莲洲,白蕉镇获评省级“一镇一业”专业镇,莲洲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斗门、白蕉、乾务镇上榜2019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各种国字号荣誉纷至沓来,让斗门人民幸福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谈及幸福感,首先是精神层面。过去一年,斗门区全力建设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明阵地,通过试点先行造样板,以“4+3+N”标准率先打造1中心、6所和12站共19个文明实践建设示范点;组建队伍聚力量,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32支,志愿者人数达1.5万人;文明实践有成效,开展互动化、接地气的文明实践活动1200余场,重点打造13个“黄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而在实实在在关系市民的民生方面,去年9月开学的华中师大珠海附中,从开建到开学仅670天,掀开斗门教育提质新篇章。齐正小学、珠峰实验学校、实验小学等多所新建、改扩建学校提供诸多公办优质学位,更缓解了斗门区义务教育招生压力,解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在医疗方面,斗门区医疗卫生信息建设大提升,初步实现区内医疗信息系统数据整合和互联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区域住院率从50%提高到75%,越来越多患者选择在斗门区内就医。其中,斗门区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级评审,连续八年获省、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连续四年排名珠海市前2名。
新闻推荐
一家老小“行花街”咯! 斗门区第十四届迎春花市1月15日-24日举办
2019年斗门区第十三届迎春花市吸睛力十足。本报记者曾遥摄本报讯记者张帆报道:“年廿九行花街,行过花街才过年。”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