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斗门区投入逾200万元打造了19个文明实践建设示范站点,实现了区镇村三级全覆盖。图为传统民俗文化手工坊活动。关铭荣摄
1月14日,珠海市斗门区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斗门将以全区为整体,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斗门怎么做?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是鲜明特点,志愿服务是基本形式,资源整合是抓手,群众满意是根本标准。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是“唱独角戏”,而要让群众主动搭台唱戏。会议明确,斗门未来将在推动实践活动更有深度、更富内涵上下工夫,做实做好“公转+自转”“一轴+一网”“面子+里子”“专业+品牌”“底色+特色”五道加法题,实现试点建设工作“质”的飞跃。
会议明确,斗门将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根据建设方案,2020年斗门将实现区、镇、村三级共13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并将采用小程序、“村村通”广播等多种智慧手段,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南方日报记者王韶江林郁鸿
省级试点经验“心筑生活”成群众最熟悉标志之一
2019年10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部署启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除乳源瑶族自治县、博罗县2个首批全国试点县外,广东共有20个县(市、区)进入新一轮试点名单,其中斗门区成为珠海市唯一入选的试点区。
试点建设,对斗门而言并不陌生。实际上,2018年11月,斗门就已跻身广东省1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面向农村基层、为民利民的系统工程。”斗门区委书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周海金说,在省级试点建设过程中,斗门摸索出了初步经验,通过加强资源整合,聚集群众需求,丰富多彩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基层延伸。
“过去一年,斗门共投入超过200万元率先打造1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12个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19个文明实践建设示范站点。”斗门区委常委、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张红梅表示,与此同时,“心筑生活”成为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标识,成为了群众最熟悉的标志之一。
“心筑生活”由“星星、微笑、圆形”等元素构成,寓意着党员和群众之间的用心沟通,这一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标识挂在全区127个中心、所、站门口,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象征。
活动场所有了,如何建好斗门特色的志愿服务“朋友圈”,筑牢斗门特色的文明实践“根据地”?
答案藏在队伍建设和项目设计里。
过去一年,斗门区整合38支功能性志愿服务支队和6支镇街志愿服务分队,1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和100多支小众志愿服务队等。这样的志愿服务队,以3至5人组成小分队为主要形式,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截至目前,斗门区已经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32支,志愿者人数超过15300人。
在斗门,聚焦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用心讲好的百姓故事。
过去一年,斗门区设计策划“其乐融榕”在我家志愿服务项目,发动农村文艺队伍在群众聚集的榕树下开展粤曲、咸水歌演唱等文艺活动等,引导群众自我服务;在道德评议方面,斗门区以举办美食节的虾山村为试点,开展“虾山红灯评”活动,村委会和经营食品的30户虾山村民签订食品安全诚信经营承诺书,并在门口挂起红灯笼,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等不诚信经营情况,自愿摘掉灯笼,促使村民们为了家族荣誉认真做好当地特色美食,得到了游客食客的一致好评。
会议现场亮点探索“可听可看可体验”新模式
在此次召开的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工作会议上,利用手机联接移动播控端,草朗村党支部书记韦国茂的声音响彻整个会场。
韦国茂现场演示的就是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一公里”项目中的一项,用随身携带的手机,联接固定的“村村通”广播,这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与村民沟通更便捷。
“我们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供需平台,建设耳边的"村村通"广播系统,眼前的户外高清电子大屏信息发布系统和电视端文明实践专栏、指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探索实现"可听、可看、可体验"的"智慧一公里"文明实践模式。”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智慧一公里"项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方式,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制度,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激活斗门区志愿服务"造血功能"。”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媒体传播时代,为更贴近群众生活习惯,斗门区重点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
会议现场,主持人特别演示、介绍了该小程序的功能。打开小程序后,界面显示出6大子栏目:实践风采、新时代讲堂、活动发布、微心愿、活动报名以及服务指引,可实现项目发布、需求发布、志愿者招募、群众参与报名、活动评价、积分激励等功能。
其中,实践风采包括活动回顾、预告及相关政策讲解三部分,可充分展现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讲堂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双线并行(线下课程、线上学习)以及权威发布宣传思想政策,让群众足不出户了解最新理论。
此外,依托该小程序,斗门区可实现对全区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统筹调度、统一管理,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在小程序的管理模式下,可以实现与实践所(站)无缝对接。同时,小程序活动发布、活动报名、微心愿功能,为志愿服务队和群众个人提供了平台。
志愿服务队、组织可在此快速、便捷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实现线上招募志愿者,动员群众参与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个人则可以用群众或志愿者的身份,在线报名参与活动,为构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奉献自己的力量;微心愿栏目下,群众可在线认领心愿、奉献爱心,也可以发布自己的小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为激活斗门区志愿服务的“造血功能”,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还为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设立了一套奖励机制。
小程序根据后台数据汇总斗门全区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每月对各志愿服务队、各文明实践阵地进行月度活跃指数排名,并作为活动考核以及活动经费分配的依据;参与志愿活动的个人,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获取实践积分,在小程序中兑换心仪礼品。
挑选自选动作五道加法深化试点建设成效
此次会议明确,斗门将用一年时间,实现区、镇、村三级共13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70个中心(所、站)活动常态化开展、20个中心(所、站)有鲜明特色的目标。
然而,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并非易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建设还没有形成完全成熟、可供普及推广的模式。
文体活动搞得很多,对理论学习宣传的创新探索不足,宣传宣讲不够接地气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老百姓不爱来、坐不住、听不懂、学不会;“上热下冷”问题较突出,宣传部门“唱独角戏”现象还存在,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些部门、镇村思想认识不统一,常态运行保障机制和资源投入统筹缺乏等……
为此,会议明确,斗门将把基层资源盘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服务体系。
根据《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斗门区将在充分总结2019年省级试点的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做实做好“公转+自转”“一轴+一网”“面子+里子”“专业+品牌”“底色+特色”五道加法题,实现深化拓展试点建设“质”的飞跃。
其中,斗门将发挥好“一线指挥部”的“公转”作用,实践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基层创造力;实现全区志愿服务“一张网”管理,进行“考核+激励”一轴排名;建好各级中心、所、站主阵地的“面子”,做实服务群众的“里子”;聚焦专业团队建设、品牌项目策划,培育、扶植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项目;强化理论学习刚性供给,解决好不同群体、不同对象的思想困惑、实际困难。
在此基础上,斗门区还将围绕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整合资源平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建立运行机制、政策支持保障等,努力积累、及时总结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推动斗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新闻推荐
斗门区年度十件大事评选启动20件候选大事出炉,大湾区建设、治河、“外嫁女”权益等关键词成新亮点
20件候选大事出炉,大湾区建设、治河、“外嫁女”权益等关键词成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