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门发布“暖企25条”,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图为正有序复产的冠宇电池生产车间。关铭荣摄
2月19日深夜,在不少地方还纠结于复工复产与疫情防控两难选择时,珠海市斗门区率先在全市宣布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备案制,成为珠海第一个发出全面复工复产号令的行政区。
复工复产,号令枪响。这一消息,在按耐不住激动的斗门市民的朋友圈里刷了屏。很多人记得,1月23日,斗门就在全市率先提前关闭了迎春花市,取消了元宵大巡游,在主要入口、高速公路出口24小时测体温,并在36小时内率先建成了全省首个隔离区。
率先提出关闭宗教场所、率先用大数据追踪核对重点人群、率先实施居家隔离……这样的疫情防控率先之举,斗门在珠海创下了10个纪录。而率先宣布取消复工复产备案制,则是第11个。
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一守一进之间,斗门屡屡刷新的这“10+1”个纪录,昭示的是一个人口流入大区的担当有为,映衬的是一座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的闯关进取。
撰文:林郁鸿
政企合力产业链重新按下启动键
2月13日,在疫情期间迎来创立十周年的小米手机,史无前例地将发布会搬到了“线上”。戴上口罩的雷军和这场寒冬之下的发布会,被寄予了重新激活5G手机市场的厚望。
2月18日10时,小米10Pro正式全渠道开售,首卖55秒突破2亿元,让整个产业链看到了破冰前行的希望。
但行业的忧虑并未因一场发布会而扫除,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代工厂尚未全面开工,给未来新机的交付增加了许多未知因素。
忧虑虽在,但产业链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
“行业需要一场旗舰发布会,打破行业信心阴霾,激活市场新动力。”发布会当天,小米手机电池供应商——珠海冠宇电池就率先接过大旗,喊出这一重振行业士气、鼓舞企业员工的口号。
小米10,被视为小米向高端市场迈出第一步的旗舰之作,鲜为人知的是,其内置的4500毫安并支持三重快充的电池供应商,正是珠海冠宇。
早在发布会前3天,2月10日,广东复工复产首日,珠海冠宇电池位于斗门的生产车间就已经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苏醒。沉寂了近20天的产业工人在完成测体温、喷酒精、领口罩的“三步走”后,重新走上熟悉的工作岗位。
产业链复苏的背后,是一张政企合力建构的战“疫”网。
复工首先需要的是人,要把分散在各地的员工重新集结起来。为了激励产业工人返流,珠海斗门出资金、发补助、免税费,与企业分工协作加入了“抢人”大战。
2月23日22时,经过3天2夜的长途跋涉,今年第四批255名来自云南怒江州福贡县的务工人员安全抵达斗门。在经过短暂休息后,24日上午,这些务工人员就走进了冠宇电池的厂区,经过体温测量、消毒检查、身份核对等一系列流程后,快速入职。
截至目前,珠海斗门今年以来已经组织4批共668名福贡籍务工人员入职区内的森洋包装、鹏辉能源、冠宇电池等企业。
“受疫情影响,企业招工仍存在一定困难,这次接收一批福贡籍员工,将大大缓解"用人荒"。”冠宇电池行政人事中心总监仇茂坤表示,自2月10日复工复产以来,企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生产,目前复产率达到70%。
冠宇电池的复工之旅是一面多棱镜,每个侧面都能映射出珠海斗门乃至珠三角这一“世界工厂”,在疫情中合力按下重启键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暖企施策集中配餐背后的斗门温度
自2月10日复工复产以来,在珠海斗门,一个个工厂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这个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的引擎已经开始重新启动。
在不少地方还纠结于复工复产与疫情防控两难选择时,19日深夜,珠海市斗门区率先在全市宣布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备案制,成为全市第一个发出全面复工复产号令的行政区。
复工复产,号令枪响。20日,珠海斗门又发布特色鲜明的“暖企25条”,在落实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返还失业保险费、税费减免、金融纾困等政策举措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推出自选动作:聚焦企业困难,从保障用工、减轻负担、优化服务等方面聚政策合力,鼓励非疫情高发地员工尽快返岗,进一步减税降负,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元气。
为防止出现聚集性交叉感染,保障用餐安全,珠海斗门“暖企25条”提出将支持企业提供科学配餐服务,对广东省启动一级响应存续期内提供集中配餐服务且配餐月营业额达到100万元的企业,按实际销售额的10%给予补贴;对集中配餐企业新购设备且投产的,按设备购置金额的10%予以补助。
早在2月初,集中配餐服务就已经在斗门企业中盛行起来。位于黄杨大道的智胜昊客公司开动了旗下的6座中央厨房,可满足3.5万人、一日10万份产量供餐服务。
区内的另一家集中配餐服务企业——大福星总经理赵秋生说:“在保证生产和配送流程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公司可以满足一餐次1.5万人的服务规模。”
疫情当前,企业信心贵比黄金。让企业有信心,政府必先有呼应。企业诉求响应平台的搭建,正是珠海斗门正在着力推进的举措之一。
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2月15日,“斗门政企直通车平台”正式上线,将区卫健局、科工信局、人社局、政数局和金融服务中心等五个职能部门搬到“线上”,通过云视频与企业“面对面”,使政府服务让企业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成为企业和政府的“数字鹊桥”。
“政企直通车的第一期,就已经帮助企业解决了17条问题,针对企业普遍关心的用工缺口问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支持企业内挖外招招工稳岗,已帮助80多家企业解决4000余名用工需求。”斗门区政数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推动企业有序安全恢复生产,近期还将举办金融服务、企业用工、法律服务等多个专题。
一系列政策,有力支持了企业复工复产,让广大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截至25日,斗门区复工企业128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3家,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144家,复工率97.3%;复工总人数50146人,全区用电负荷已达到去年同期的86%。
两个战场线上大数据线下先锋队
无论是战“疫”还是复工,都是对地方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当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同时还将迎来返工压力,如何精准把握疫情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保障生产生活安全,成为一大挑战。
2月22日,珠海斗门在全省率先上线三色健康码,结合用户自行申报、实名认证、数字化分析等,实行“绿码、黄码、红码”三色动态管理,加强对不同人群尤其是新返回人员的健康动态管理。
抗击疫情,既是一场医疗战“疫”,也是一场数字化战“疫”。疫情期间,“数字化赋能”这五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斗门部署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的相关文件中,打通“线上+线下”“人防+技防”,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为方便群众出行和企业复工提供技术支撑。
大数据比人跑得快、跑得远,甚至有时还能跑到事情发展的前头去。疫情暴发之初,珠海斗门就结合大数据,连续作战对2242名湖北来斗门人群进行鼻咽拭子检测,尽早发现可疑的传染源,尽早地切断传染链。
小程序蕴含大数据管理的智慧。“在疫情拉响警报之后,我们第一时间对接微信应用平台,1月30日启用了"人员情况跟踪统计、群众监督线索上报、居家管理平台"三大小程序平台。”珠海市斗门区政数局局长向杨说。
上线不到一周,三大平台人员跟踪有效反馈超8000条,群众线索上报74条,居家管理对象反馈近1500条。“目前斗门已累计开发十多个应用场景,并根据防疫形势的变化,进行开发专项应用。”向杨介绍。
线上大数据精准防控,而在线下,近千名斗门党员先锋持续下沉。继400余名党员先锋下沉村(社区)后,2月18日起,珠海斗门再次组织592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一线变身“网格员”,参与镇街、村居、园区、企业等一线网格化管理,以“找”“管”“帮”三位一体吹响战“疫”冲锋号。
这是斗门战“疫”一线迎来的又一支增援力量。“此次干部机动组成员均为各机关单位的精干力量,平均年龄为34.44岁,40岁以下占比92%。”斗门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党员干部变身防疫一线“网格员”,能让他们在急难险重火线经受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得到点对点、实打实、硬碰硬的培养。
焦点行动
防疫一线:千名党员干部当起“网格员”
复工潮来临,随着10余万外来人口的流入,斗门战“疫”全线吃紧。近日,继400余名党员先锋下沉村(社区)后,珠海市斗门区又组织592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一线变身“网格员”,参与镇街、村居、园区、企业等一线网格化管理,以“找”“管”“帮”三位一体吹响战“疫”冲锋号。
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期后,一线战“疫”队伍迎来的又一支增援力量。
此前,珠海市斗门区曾选派40名优秀机关干部组成七个干部机动组奔赴镇(街道)和一线部门,组织400余名党员先锋直接下沉村(社区),迅速打造两支队伍增援一线,切实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然而,面对各镇街、社区、农村和卫生健康部门等一线单位防控任务越来越紧迫繁重。一线人员长时间连轴转,工作涉及面广、线条长、压力大,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突出。
对此,斗门区迅速作出统筹做好全区党员、干部资源“战时”调配工作的决策。
这千名下沉干部被组织赋予了防守重任,他们将配合5镇1街各村居重点完成“三大任务”:一是“找”,根据防控要求做好各类人员的排查、筛查等工作;二是“管”,按照居家隔离和医学观察的要求做好健康监测等精准管理工作;三是“帮”,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家属、隔离人员、困难群众、企业复工复产的合理需求开展帮扶。
在斗门区白蕉镇中邦城市花园小区,由白蕉镇统筹安排的防疫“网格员”对小区住户进行摸排,采集和登记重点住户信息。该区水务局副局长王宏龙是其中一名“网格员”,一大早他与几名同事一起来到小区,把居住人员的情况逐一摸排。
作为第二批下沉到防疫一线的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的一员,他现在要重点做好的也是“找”“管”“帮”这三件事。
井岸镇老城区的居民小区,都是开放式的老旧小区。社区防控工作人手吃紧,区里193名“网格员”的增援,缓解了一线不少压力。区委组织部干部梁冬威被分到井岸镇桥北一路当起“守路人”,他的任务是“看人、管车、测温”,对进出该区域的人员进行问询、测温,对外来车辆进行登记。梁冬威说,桥北路一带道路四通八达,路口多,要对进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监测和管控。
在担任一线“网格员”前,他在单位主要负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农村开展疫情防控。这次下沉到防疫一线工作,让他和此次同任“网格员”的党员一样,对基层防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
“我们社区只有10名工作人员,加上镇里派驻的5名干部,15个人根本维持不了三班倒24小时的防控任务。组织上了解到我们的困难,一下派来了18名生力军,而且放权让我们指挥,社区的防疫队伍壮大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更足了。”飞龙社区党委书记陈建明说。
“第二批592名的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变身防疫一线"网格员",参与镇街、村居、园区、企业等一线网格化管理,进一步筑牢基层疫情防控战斗堡垒,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保障。”斗门区委组织部上述负责人说。
“此次干部机动组成员均为各机关单位的精干力量,平均年龄为34.44岁,40岁以下占比92%。”斗门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支近千人的党员先锋队,直接下沉配置到各村(社区)和企业,补充“网格员”力量,进一步织密防控网络。
“通过有意识把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放下去,可以让他们在疫情防控主战场和急难险重火线经受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抓好点对点、实打实、硬碰硬的培养。”斗门区委组织部上述负责人表示。
亲历者说
防保医生何继军:信任,就是对我们的最高褒奖
2月20日10时,珠海斗门区白蕉镇宁海小区大门前,何继军戴好手套,穿上联体防护服,摘下300度的近视眼镜,再套上护目镜。
呼气的一瞬间,护目镜起雾了,44岁的何继军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这也许是他当上防保科医生以来,最为小心翼翼的时刻。
何继军,白蕉镇卫生院防保科的医生,承担着“对疫区来斗门人员排查检测”的任务,外界称他们为“病毒追踪者”。他每天接触的人群,则是人们避而远之的“疫区接触史人群”。
他们追踪新冠肺炎的“咽拭子”,其实是由棉签和长仅1寸的试管组成的套件。
核对完身份,他向3米外不安等待的磊磊(化名)招手示意,后者缓缓靠近。然而,在检测时,药用压舌条带来的不适和刺激,让6岁的磊磊(化名)恶心反胃。仰着头的他“哇”一声,飞沫溅到何继军的护目镜上,他快速地在孩子的口腔深处,准确地刮取到扁桃体附近的碎屑。
磊磊有“疫区接触史”,他来自湖北天门县。这次采样导致飞沫溅身,犯了医家的大忌。何继军的眼球与6岁孩童的口水,中间只隔了一块薄薄的、透明的玻璃。
“不要用手擦!”同事容艳春远在2米外向他喊道。
坚持完成6例采样后,时间已过去1个小时。在容艳春的帮助下,何继军小心翼翼地褪下连体衣,此刻他浑身湿透,护目镜勒得他颧骨生疼,眼球也发红。
“这是我知道的最凶险的病毒,而且它很狡猾,潜伏期很长。”用消毒液洗完第七遍手,他终于开口说话。
病毒让人恐惧,而一袭白衣,就是最安定人心的风景。
“说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神奇。我们去帮助患者,他最开始抵触、怀疑,到后面配合、治愈。我们共同经历由不信任到充分信任的心理转变。信任我们,就是对医生最高的褒奖。”何继军说。
1月23日以来,珠海市斗门区卫健局组织医务人员,对重点疫区来往人员开展新冠病毒的追踪排查行动。像何继军一样的医务人员,要对需要做核酸检测的人员进行两次“咽拭子”的样本采集及核酸检测工作。截至2月22日,斗门全区累计开展鼻咽拭子采样和核酸检测共14705人次。
新闻推荐
“三大服务”情暖防控一线 “团暖一线”“团暖一家”“团暖云端”解一线医护人员后顾之忧
香洲区义工联“无限美”理发服务队赴中大五院为一线医护人员免费理发。本报记者赵梓摄□本报记者苑世敏通讯员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