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施工现场。本报记者 张洲 摄□本报记者罗汉章
让记者一站式体验到晕眩、反胃、难以站立的海上作业区域,是工人们坚守了两个月的“战场”。在金湾区南面十多公里的海面上,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建设者们,正将一根根重达1000多吨的钢管桩,以千分之三误差范围的垂直度,稳稳地插入海底。自2月10日复工至今,项目部在做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采用线上验收等创新手段,先后完成15根风机基础机位的沉桩施工。目前,该项目施工进度已完成近40%,预计在今年年底建成投产。
攻坚克难:千吨钢管桩打入海底
3月12日下午,记者在金湾区粮仓码头,跟随项目部人员搭乘交通船前往项目海上作业区域。经过近两小时颠簸,抵达项目第28根风机基础机位的沉桩施工现场。交通船在风浪的作用下持续摇晃,此时记者出现晕眩、反胃等反应,在船内要抓住栏杆才能勉强站立。而项目部人员面不改色地告诉记者,这样的风浪级别,对于他们是家常便饭,甚至可以说是相对理想的作业环境了。
在与交通船相隔数十米的海面上,总长178米的大型海上风电施工平台舰“华西5000”,以9米多的吃水深度,稳稳地“坐”在海面上。舰尾的大吊臂将长达80多米、重达1000多吨的钢管桩高高吊起,精准地放入提前搭建好的稳桩平台之中。在钢管桩底部触及海底后,大吊臂将换装液压锤,将其底部打入海底以下40多米。复杂海况下千吨级别的打桩作业,垂直度的误差还要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这要求建设者必须通过稳桩平台内四个方向的“千斤顶”不断调整钢管桩的垂直度。当日23时15分,第28根风机基础机位沉桩工作顺利完成。
“一根钢管桩的施工从前期准备到完成作业,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也要连续作业48个小时。”项目部人员介绍,“华西5000”拥有5000吨的最大起重量,起吊千吨钢管桩似乎绰绰有余,但一旦舰身或吊臂出现晃动,将带来难以预估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时刻紧盯天气状况的变化,特别是海里暗涌的实时情况。”
在该项目位于三灶镇的管理基地指挥调度中心,智慧安全系统上实时显示着海上作业区域的气温、风速等天气信息和船舶信息。一旦发现有外来船舶进入作业区域,该系统便进行实时预警,为海上安全作业提供“最强大脑”。自2月10日复工以来,项目部按照疫情防控需求,创新性地采用视频、照片、观测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工序验收,有效保障了海上施工的安全高效。
海上作业:坚守两月船上过春节
在项目海上作业区域,除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尽是茫茫大海。作业船只如漂浮的树叶散落在各处,露出水面十多米、直径超7米的钢管桩,远远望去成了一个个小黄点。数百名工人从1月中旬登船作业开始,在这片海域已坚守两个月,今年春节也是在船上度过。
“2月至5月是海上作业黄金窗口期。”项目部人员介绍,按照原来的计划,他们将在正月初七开工。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部署,疫情期间,项目部采取了“海上隔离”措施,所有工人没有上岸,所有防疫、生活物资统一补给。
在金湾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该项目在2月10日“火速”复工。据项目部人员介绍,正常情况下,工人们每两个月会进行轮换休息,考虑到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和落下的施工进度,工人们的换班只能往后推延,“对于工人而言,他们已经熬过了最难的"无事可干"期。项目各相关单位将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是广东省能源重点项目,共布置55台5.5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机,总装机容量为300兆瓦。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上网电量可达7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煤约22.4万吨。
广东粤电珠海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是项目建设方,公司总经理李劲告诉记者,该项目海上、陆上建设工程目前已全面复工,复工至今已完成15根风机基础施工工作。“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在满足本地电力负荷需求的同时,还能减少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有利于珠海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对充电桩设备进行竣工验收。本报记者张洲摄本报讯记者赵岩通讯员张意报道:“疫情期间没想到供电局能这么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