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人员在临时加班装配手机芯片。采写本报记者宋爱华
图片本报记者宋爱华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香洲区馨园小区红十字博爱家园残疾人困难群体的加工收入不降反升。据悉,疫情期间香洲区红十字会积极链接企业资源,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创造条件,为馨园小区保障房特困人群最大限度提供居家“开工”的机会。据统计,今年3月至4月,博爱家园生计发展项目加工费达91583元,加工人数、产量和收入均高过去年同期水平,极大缓解了特困群众的经济压力。
积极协调争取订单
确保项目正常运作
香洲区翠香街道沿河社区馨园小区红十字博爱家园建成于2015年,是广东省第一个建在城区保障房小区的博爱家园项目,也是珠海市唯一的一家红十字会博爱家园示范点。博爱家园生计发展项目是针对保障小区特困家庭开展的精准扶贫项目,也是香洲区红十字会的特色项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特困群众的生活面临种种困难。香洲区红十字会积极联系项目合作企业珠海元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加工手机芯片的业务情况,争取生产订单,以确保博爱家园生计发展项目正常运作。
据了解,疫情期间,馨园博爱家园生计发展项目的加工人员从过去的12人发展到25人。“很多困难家庭之前是靠打零工等维持生活,疫情期间这些岗位都不再需要人手,所以很多人听说这里有事做,就找到我们,我们尽量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博爱家园的项目负责人莫姐告诉记者。
困难人群家中“开工”
月收入不降反升
近日,记者在博爱家园看到,每天下午两点多,元盛公司会将需要装配的手机芯片送到博爱家园,然后由工作人员分发到各个家庭,第二天下午收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疫情期间,博爱家园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休息过,每天收订单、接货、派发零配件、补货、收货等,工作十分繁琐忙个不停。有时碰到白天不能来取材料的家庭,莫姐还经常要晚上回来开门帮他们拿材料。“只要这些困难家庭能有事做有收入,我们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莫姐说。
上个月底,50岁的居民黄海卿领到了4月的工资4645元,这也是博爱家园生计发展项目运作以来的单月最高工资。黄海卿的丈夫是退役残疾军人,孩子在疫情期间失业,她只能在家做手工来维持家庭开支。在疫情期间的四个月里,黄海卿的平均月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51岁的陈少燕告诉记者,她在疫情平均月收入有4000多元。“我们夫妻二人身体都不好,老公常年住院,孩子也失业,要不是有博爱家园的活儿可以做,我们真的不知该怎么办。”居民廖秀清很喜欢博爱家园的这份工作,因为可以在家里做,这样她就能照顾智障的孩子。疫情期间,廖秀清的平均月收入有3818元,让本来十分困难的五口之家有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博爱家园生计发展项目在疫情期间既解决了困难群体的收入问题,也帮助企业解决了招工难题,取得了双赢的局面,这也为我们今后开展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香洲区红十字会会长莫艳红说。
新闻推荐
香洲区面向全国招聘240名公办中小学教师 报名时间:5月14日起,27日截止
本报讯(记者廖明山张景璐)近日,香洲区教育局发布公开招聘公办中小学教师的通知,将面向全国公开招聘240名公办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