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水市老窝镇银坡村药材种植基地,吕国林(左一)察看药材长势。受访对象供图□本报记者马涛通讯员刘承伟
猪苗繁殖项目投资90万元,带动81家农户共306人,户均分红2100元;稻田养鱼总投资100万元,建档立卡户350户,人均分红312元;三年帮扶83个项目,资金达1.97亿元……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驻村干部的努力。2017年9月,吕国林被香洲区派驻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开展扶贫工作,现为泸水市扶贫办副主任。
“"有肉吃、有钱花"就是老百姓心中的"硬道理"。”深信这一点的吕国林,驻村三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志要让泸水的贫困家庭口袋鼓起来,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融入群众,足迹走遍71个村寨
泸水市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全市辖3乡6镇,有71个村、4个社区,总人口19.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4%。
尽管来之前已做好了前期研究和思想准备,但吕国林第一次到贫困家庭走访时,还是惊呆了。“当地群众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吕国林说。
怎样尽快熟悉手上工作、如何迅速融入群众当中,是摆在吕国林面前最紧迫的课题。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吕国林的足迹走遍了泸水三乡六镇的71个村寨。和贫困村民围坐在火塘边拉家常,说着真心话、啃着烤土豆和玉米,是他和村民们的交往之道。吕国林表示,从香洲到泸水,从城市到山村,再次寻找到久违的乡情,虽乡音不同,但那份情义朴实相通。
绞尽脑汁,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当地最适合发展哪些经济?怎样的帮扶才能持续长久?这些问题天天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的大脑里不停地转圈。
吕国林说,他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深知“有肉吃、有钱花”就是老百姓心中的“硬道理”。六库镇新寨村共有171户贫困家庭登记建卡,贫困发生率占该村总户数的53.78%。该村村民代玉军是一名复员军人,2016年,他带头和几户村民成立了“玉娟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利用他们的养殖技术和场地优势,扶贫工作队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并投入扶贫资金,购买能繁母猪由合作社代管代养,母猪属村集体资产,这家合作社每年为每个贫困户家庭提供6头每头不低于35斤的猪苗,这个项目在短短三个月即见成效。
不仅是猪苗繁殖项目,扶贫工作队推动的稻田养鱼、中药材种植等项目个个办得有声有色。
江海情深,三年帮扶资金近2亿元
泸水市称杆乡双奎地村养猪大户波义辉经常到邻近村寨走动,亲眼见证了边远贫困的傈僳山寨这几年的喜人变化。“每天都在变,特别是江边一带,到处是工地,都是给易地搬迁群众盖的楼房。”
吕国林介绍,作为对口帮扶泸水的主体单位,香洲区与万山区积极探索创新,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推进扶贫协作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年来,共帮扶83个项目,资金达1.97亿元;产业帮扶项目71个,教育、卫计、人社、扶贫干部素质提升等社会帮扶项目共8个,三年实现分红约150万元。稻田养鱼总投资100万元,建档立卡户350户,人均分红312元;猪苗繁殖项目投资90万元,带动81家农户共306人,户均分红2100元。向外输出劳动力共19批,39202人。目前,泸水市在珠海就业的人数达31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有2000多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的同时,香洲区和万山区先后派出3批15名教师到泸水市中小学校进行教学帮扶。投入教育帮扶资金300多万元,帮助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校(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
针对泸水市医疗卫生相对滞后的实际,香洲区先后派出两批次6名骨干医生到该市第一人民医院跟班帮扶。同时,投入310万元资金帮助村级卫生室建设。由格力集团援建的格力小学和格力幼儿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面向社会募捐各类物资共计3100万元。
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三年,在国务院对怒江扶贫工作考核中,香洲区和其他兄弟区代表珠海市参与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年度考核,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吕国林也连续三年被怒江州泸水市评为先进扶贫工作者,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荣立三等功一次。
新闻推荐
一说起“智多星”,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班的邱昊然同学。他和我的年龄差不多,身材也差不多,都是高高瘦瘦的,眉毛很短,头发像刺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