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来,金湾区累计培育基层社会治理项目101个。图为老人们在长者食堂就餐。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社区、村居是社会治理工作最基础的单元、最末梢的神经。基层工作怎么干、做得好不好?不仅要由群众说了算,还要鼓励大家一起干。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贡献,方能人人受益。
汇集多方力量,凝聚发展合力,正成为珠海市金湾区迈向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道路的重要方向。在村居的公共空间改造中,热心人出谋划策,达成议事默契,打造共同家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老年人齐聚一堂,共享美味午餐,化身才艺达人,分享快乐时光……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新金湾人,散落各社区村居的社会治理项目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群众建立了情感纽带,营造起和谐氛围。数据显示,自2014年来,金湾区累计投入经费约2600万元,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资源和平台,累计培育项目101个,建设更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南方日报记者董谦君
城乡样本
参与公共事务建立家园归属感
金湾区建区2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不少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本地村民以及代耕农群体,互相之间身份角色不同,生活习惯迥异,城乡接合部成为社会治理难度较大的区域。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金湾区慢慢找到了社会治理方案。
红星村是三灶镇鱼林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附近工厂林立,汤臣倍健、联邦制药等知名企业均落户于该村3公里范围内,“小农村”成了“大工厂”。村内仅有户籍人口600人,但却聚集约3000名外来人员。
2015年,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下称“绿耕”)作为基层社会组织进驻红星村,通过公共空间参与式改造、文化保育等方式,不断扩大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
“同吃同住同劳动”是绿耕帮助当地居民“破冰”的第一步。来自绿耕的全职社工进驻村里,租住在民房中,充分融入这个村子,在亲近中获取认同,从而逐步引导、鼓励村民参与公共事务中。
2018年红星村的地塘改造成为本地、外地户籍人口融合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件关乎大部分村民利益的事件得到了村干部、村民、施工方等多元主体的关注。不同角色身份的村民带着不同主题去讨论,讨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延伸。
熟悉建筑的村民达人,带头讨论施工方案;本外地村民自愿以投工投劳的方式,为地塘建设花坛和石桌石椅;而青少年群体,则主动参与志愿活动中,为地塘日常的运营提供服务保障。
此后,更多自发性、组织性的活动开始在村民当中活跃起来。村里几名妇女自发筹款购买衣物,帮助一名陕西籍的贫困儿童;做过木工、会写书法的“兴趣达人”良叔,闲时义务为村里写对联、打造木柜,甚至走上讲台成为社区讲师……
今年,红星村拓展了社区公共事务的平台——建立鱼林公益活动队,组建包含环境卫生小组、鱼林文化美食小组、龙塘接待小组、蚝油守艺人小组、红星村舞蹈队、恒常服务小组6个不同主题小组,以互助共融、团结一心,推动环境提升、传承本土文化为宗旨参与社区事务,队员达50多人。公共服务的活动正以红星村为中心,辐射到榄坑村、卫国村等周边区域,让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在金湾区找到归属感。
平台建设
三级实体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入社工机构专业化运营,金湾区先后建成全国首家集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创新党建、社会组织培育、公益资源交易于一体的金湾社会创新谷,镇级社会服务中心以及覆盖村(居)的社会服务站,逐渐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社会服务体系。
村(居)社会服务站与居家养老服务站、公共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站相互支持,使所有村(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专业、优质的“一站式”社会服务、公共服务。覆盖区、镇、村三级的社会服务实体平台,推动金湾区社会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通过引入社会组织运营的金湾社会创新谷·三灶社会服务中心,以空间作为社会治理创新枢纽平台,以点带面,将社会治理各主体连接起来,及时给予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资源支持,逐步提高其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能力。
三灶故事大讲堂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从最初在社会创新谷的小讲堂,到如今延伸到8个社区(村)设立连锁故事会品牌。在社会组织的指导下,村民走访发掘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整理素材后,由故事员们走村居、进学校,在讲台上、榕树头,结合情景短剧、连环画、民歌演唱等视、听、议多元的表现手法,绘声绘色地把故事作品一一呈现。
如今,每月一场的故事会,在三灶各社区实现了“连锁经营”。3年来共举行三灶故事会200多场,观众接近2万人(次),已成为三灶镇基层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治理的创新品牌。
目前故事大讲堂已建立起了由三支队伍约90人参与的大团队。开放式的团体组成方式,为社区内各种身份的人打开了大门,各村居服务站点社工纷纷加入。而担任故事员的群众中,也有着海岛女民兵等长者成员,“讲故事”已成为其充实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看到,操着北方口音的长者们在台上对三灶本地的民间故事娓娓道来。
各级实体平台的建设,让优秀的社会治理项目有了施展空间,拓宽了群众参与的渠道,降低了门槛,让新老金湾人在文化碰撞中擦出火花,社区共建中相知相识,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真正让共建共治共享惠及广大群众。
资金保障
每年投入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约500万元
据统计,与2014年相比,目前在金湾区民政局登记的社会组织从81家增至171家,在镇级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从32家增至87家,社工人数从225人增至588人,极大激活社会力量参与。这背后,是金湾区持续的资金投入,有效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2014年10月起,金湾区设立社会治理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培育一批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当时,金湾区社会治理项目几乎是一张白纸,基层管理服务职能仍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第一批专项资金的投入实际上起到了创业资金的作用,通过购买服务、政府投入、配套扶持、政策奖励等方式,撬动首批社会治理项目进入基层。
据统计,金湾区每年用于社会治理项目建设的专项资金约为500万元,所涵盖的项目均由金湾区委政法委通过投放规划拟定方向,再经过项目甄选严格把控。在此过程中,多元主体的社会力量声音也被纳入。金湾区建立了由社会治理领域的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共同组成的专家智库,为资金的政策制定、使用、管理提供专业意见,对创新项目进行充分评审,提供创新项目可行性、资金使用有效性研究。
截至目前,金湾区共投入经费约2600万元,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资源和平台。经过数年的积淀,金湾区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社会治理项目,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协商自治、社区营造、特殊人群关爱等领域。而对于优秀项目,金湾区还将推动其向部门预算化、常态化、品牌化转变。
今年初,《金湾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强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对外公布。金湾将在三灶镇及三灶社区、海澄村、三板社区、小林村等镇级、村(社区)级试点大胆探索。到2022年底,金湾将初步建立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工作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依据计划,金湾将更好地统筹整合基层治理多方资源,准确把握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部署,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建设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和谐金湾。
新闻推荐
已顺利完成沥青路面摊铺的金湾区红旗镇大林片区规划八路。本报记者张洲摄本报讯(记者赵岩)11月2日上午,随着最后一车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