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于仁智
案例
家长:
我儿子读初中一年级,整天在学校惹事打闹,不服管教,被人私下称为学“霸”、小霸王。请问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分析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专家曹泽能:
“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恶霸”“霸权”“霸王”等,无意中给了这类“问题孩子”套上沉甸甸的道德枷锁。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成长成熟规律,10多岁学生可塑性很强,这阶段犯错并非都是“坏学生”,一旦被归类成学“霸”、小霸王,如果家长没有认真跟进,孩子很容易自暴自弃。
作为父母也需要反思,比如,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变这样?父母各自的性格急躁、情绪多变吗?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和谐吗?父母是否与老人同住,大家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足够的耐心吗?父母是否能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等等。因此解决问题,要多从家庭系统结构上入手,从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入手,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关于孩子这方面的辅导,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蹲下身来,用心感受,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聆听他们内心的困惑,找出问题根源所在。譬如,有个男生多次被老师投诉,说他上课总是欺负前排的女同学,或用香口胶粘她们的头发,或用笔在她们的背上写字。这名男生被家长带到我的咨询室,一般这类孩子并不愿意接受辅导,我用音乐与绘画疗法,直通他的心灵深处,让他产生共鸣,找出原因。原来,他只是感觉上课无聊,找点事来做。再往深处探究,发现这个男生自控力较弱,与妈妈的关系过于亲密。三个月辅导下来,情况有好转,不但遵守课堂纪律,成绩也从原来年级500名上升到前200名。
其次,邀请他们加入“阶段性学生互助社团”。我曾让3名辅导过的学生组织了一个民间社团——“阶段性学生互助社团”,我只做心理专业指导,并提供场地,其他的日常运作,如建立规章制度、创始成员工作分工、招纳新成员等工作由他们具体操作。一方面,激发了他们对生命的理性思考,正确引导他们的个性成长,让他们从事有意义的事。他们本身要以身作则,不可吸烟喝酒、打架斗殴、早恋、夜不归宿等,做出“好孩子”的样子;另一方面,让他们向那些有类似经历的学生“言传身教”,这样的效果比我们大人直接教育效果要好很多,更能影响这些“问题孩子”,以点带面。当然,每一个加入社团的成员,我都会与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当你放下成见,放下身段,你会惊喜发现,原来这也是一群有抱负、有思想的孩子!
然后,带领他们加入社会公益活动。现在珠海的公益活动形式多样,有小交警马路执勤、医院志愿者导引、聋哑儿童陪伴、残疾人护理、敬老院理发、环保志愿活动等,家长可以登陆香洲区义工联及其他公益社团网站,寻找父母与孩子都有时间且适合的项目去参与。通常孩子们都会全身心投入,乐在其中,不仅释放了压力,更重要的是,在帮助他人时,自己也感受到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传播了爱心,肯定了“问题孩子”的进步,把他们人性光辉的一面加倍放大,会受到孩子们与家长的欢迎。
(本报记者王晓君整理)
参与方式
欢迎您扫描二维码,加入“教子有方”微信群,将您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告诉我们,我们将在本报“教子有方”栏目中,就最热门、读者最关心的问题,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资深教育界人士进行探讨,答疑解惑,给出意见和建议。
新闻推荐
从立案、调解到司法确认,全流程线上操作 当事人足不出户打完官司
近日,香洲区人民法院通过诉前委派调解,由特邀调解员成功调解了一起旅游合同纠纷案件,该案从立案、调解到司法确认,全流程...